煤气化技术进展与最新发展动态

来源 :全国化工合成氨设计技术中心站2017年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s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气化装置在煤化工项目中占有投资、能耗比例大,作为煤化工项目的核心决定了煤化工装置能否长周期、稳定、满负荷、低消耗、低成本运行,一旦煤种确定、煤气气化技术选定,就基本上确定了煤化工项目的好坏或成败.煤化工项目投资强度较高,有研究表明年产20亿m3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80万t煤制烯烃项目、年产400万t煤制油项目的典型投资分别约为120亿元、250亿元和550亿元,而煤气化装置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分别为20%、15%、25%左右.由此可知,煤气化装置的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范围为15%~25%,相对其他装置而言,比重最大.因此,降低煤气化装置投资是提高煤化工产业经济性的最重要的手段.
其他文献
采用室内土壤培养实验,以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DCD、DMPP和缓释尿素在东北黑钙土中对尿素氮硝化抑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对尿素水解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MPP对抑制氨氧化作用效果最好,保持低表观硝化率时间最长,硝化抑制率最高,有效作用时间最长,最佳有效抑制时间为42天,有效作用时间可达63天,显著好于DCD;DCD也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保持低表观硝化率时间较长,硝化抑制率较高,最佳抑制时间为3
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是指以合成气中的CO和H2为原料,通过直接合成法或者间接合成法制取乙二醇.直接工艺即由合成气直接合成乙二醇;间接工艺是合成气经某种中间化合物后再转化为乙二醇;其中草酸酯合成法的研究比较深入,也是目前唯一建有工业化示范装置的合成气合成乙二醇路线.
目前煤制乙醇的工艺路线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合成气直接制乙醇;二是合成气生物法制乙醇,即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以合成气(包括含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废气)生产乙醇;三是合成气经醋酸加氢制乙醇.据了解,除醋酸酯加氢制乙醇工艺外,煤制乙醇的工艺路线目前主要有合成气经醋酸加氢制乙醇、合成气直接制乙醇、合成气生物法制乙醇以及合成气先制低碳醇(乙醇、丙醇等)再经分离后制乙醇等.
从羰化及加氢反应原理入手,选择径向蛇管结构作为合成气制乙二醇的羰化及加氢反应器,不仅解决了乙二醇反应器大型化难题,而且从源头控制了羰化及加氢副反应物生成、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降低循环机功耗、降低工程投资、确保装置能够安全长周期满负荷运行,利于乙二醇装置大型化实施,有效提高合成气制乙二醇市场竞争力.
中科远东煤制乙二醇技术以符合要求的氢气、一氧化碳、氧气为原料,采用间接法生产聚酯级乙二醇.拥有完善的酯化、羰化精馏回收系统,可连续稳定采出优等品碳酸二甲酯产品;拥有非催化硝酸还原技术,可实现在低成本下对酯化反应废水中硝酸的深度还原,可确保硝酸含量低于0.1%;在确保反应效率及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酯化反应温度≤50℃、羰化反应温度<120℃,实现了本质安全;加氢反应采用高效催化剂,反应温度低,可实现安
硫是煤中的一种组分,当以煤做原料时,其对各种催化剂都有毒害作用;煤燃烧排放的SO2会造成大气污染.湿式氧化法脱硫做为煤气净化的传统工艺,投资及对设备材质的要求较低,而且能适应各种浓度无机硫的脱除.为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粉煤气化、水煤浆气化以及富氧连续制气等洁净煤气化工艺对原有制气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更新换代.这些气化工艺可以使用烟煤、褐煤等更加低廉的煤种,但其生产的煤气大多具有高硫、高压和
河南晋开化工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分公司的百万吨总氨项目包括两期600kda合成氨及配套工程,其中液氮洗工段是由两套全进口的法液空液氮洗工艺和设备构成。针对合成气通道压差涨的具体情况,经过多方面分析判断出可能造成通道堵塞的具体原因,最终找出问题所在解决问题.
固定层间隙制气的造气炉,应用最广泛,工艺探讨众说纷纭,本文从主要从降低吨氨煤耗的角度,介绍了最大限度风阀加氮及缩小负荷在间隙制气中的好处,对其制气的程序作一些与众不同的探讨。
山东晋煤明水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洁净煤气化技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即MTA项目.该项目中“金重炉”粉煤气化技术是由大连金重鼎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北京中寰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详细设计、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进行施工建设的大型干粉煤气化装置.在“金重炉”粉煤气化技术进行详细设计期间,晋煤明化积极与工艺包方、设计方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出大量有建设性的设计理念及工艺控制方法,对本气化项目按时开工、
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在电力结构中,燃煤发电一直占主导地位,比例约为77%;在化工原料结构中,煤炭占一半以上.尽管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可再生能源也会有一定的发展,但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一次能源赋存条件,决定了中国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能源结构和化工原料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是中国可长期依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