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审美的宏观层面初探

来源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审美是人类以审美方式来观照其生存方式和文明成果的精神历程,宏观层面的文化审美主要包括对文化体系的审美,以及对文化结构、文化性质、文化风格、文化核心要素的审美。
其他文献
对参加传统文化研修班的学习体会进行了总结,对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进行了阐述,如何实现《论语》做人修身的目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此次传统文化研修会的主题是“《论语》论学”,研究的是《论语》这部经典著作在“学”的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在教学中存在怎样的困惑,通过研读著作、聆听各位专家的报告以及与两岸四地老师的交流,令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文对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加以总结。
对传统文化研修班的学习体会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对《论语》的学习感悟进行了阐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统恰恰不在于法(技术层面的教法与学法),而在于道(注重细节,整体观照的道统)。
通过参加传统文化研修会,聆听专家的讲座,听他们谈《论语》、讲文化,深感受益匪浅,从心里升腾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有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让《论语》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地存在学生的生活,融人他们的生命。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应从中学时代开始,从十二岁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的。
在文言经典学习中,常常会见到“君子”这个指称。“君子”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短短2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二字就出现了100多次,对在学习《论语》过程中对于君子的理解进行了总结。
教学与践行,含义甚广,涵盖师与生两面,包括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行等多个角度。在此,仅就如何教的问题权作小议,所以大题小做者,盖悬一目标,激励自身求更深入之思考也。是为说明。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有着说不尽的奥妙。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此次的主题是“《论语》论学”,从研学的准备到真正聆听专家的讲座,参加专题的研习和讨论,对这一部《论语》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而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更看到了这部经典中闪耀着的思想光芒,如智者神明,给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以心灵的启示和智慧的引领。
对参加研修班的学习心得进行了总结,概述了对《论语》的学习及体会,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会的召开,台湾、香港等一大批精英正积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追本溯源,以解除当代人的困惑。一来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二来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寻根,其用意之深,令人感叹。
《论语》究竟是怎样阐发“学习之道”的?从其微言大义中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心智启迪?带着这一悬惑,参加了2008年7月在香港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在为期一周的研修活动中,来自两岸四地的30多位学员集聚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术殿堂,共同品悟先贤的智慧,沐浴经典神圣的光芒,通过聆听专家报告、互动交流研
坚持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新的执政理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人们关注着科学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而忽略了后者对前者的限制和制约。只有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联结起来。即把它们看作互为前提、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尺度和标准的双向关系,才能在实现科学发展的同时,构建社会和谐;或者说,在和谐的社会中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