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宽城罗家沟团山子组内岩床古地磁学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古地磁学方法,通过提取在宽城罗家沟村附近中元古代长城系团山子组中发现的三叠纪岩床所记录的古地磁信息,证明其特征剩磁方向就是记录的侵位时获得原生剩磁,并与现有的三叠纪的古地磁特征剩磁方向进行比对,进而获得研究区域在该时代前后可能经历的构造活动,块体旋转等。利用古地磁方法研究构造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燕山地区是一个创新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幔变形模型,寻找青藏高原侧向逃逸的深部地震学证据,利用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已有地震台站和多次PASSCAL型地震试验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站观测的天然地震资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得到沿北纬300线的地壳上地面构造图像。 在接收函数偏移叠加剖面上,莫霍面明显的分为几段,更张-林芝-鲁朗一段的莫霍面深度在60 km左右,基本为水平状。在叠加剖面上,莫霍面在通麦,邦达,巴塘,雅安
品质因子Q是描述地球介质特性的主要参数之一。本文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介质Q值,进行了地壳三维Q值成像,从图像中对Q值平面分布,地震深度、剖面速度与Q值剖面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本文从流动重力剖面解算获得的布格重力异常分析可知,从布格异常的陡变区可初步推断出断裂构造的位置,并与实际吻合;在小江断裂带布格重力异常出现突变现象,初步研究表明该断裂带深切至下地壳;反演得到的莫霍基底结果表明,莫霍面起伏以小江断裂为界,断裂带以西莫霍面加深,往东则逐渐变浅;分析认为小江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块体与扬子准地台相互作用的边界带;小江断裂带以西至金沙江断裂带之间的区域是否存在青藏高原物质“东流
本文研究范围与任务包括对5片实验区的遥感、重力和磁力等3类数据,在地震资料约束下进行数据加工测试、融合处理与统一解释,经过对比研究,结合地质等资料,解释深层区域构造格架。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岩石圈结构,探讨松潘地块的构造属性,本文通过高分辨率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航磁异常和花岗岩同位素资料综合研究,指出松潘地块的下地壳存在晚、中元古代的变质基底,松潘地块具有扬子块体的构造属性。
本文利用地震学的接受函数及横波分裂方法,研究下扬子邻近区域地壳及地幔结构,探索深部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为了进一步揭示成矿的深部动力学机理,本文采用远震层析成像方法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壳幔速度结构。本文研究充分展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石圈不仅发生了拆沉,而且拆沉的岩石圈在重力作用下已经沉降到上地幔底部。而拆沉的岩石圈所遗留下的空缺,已由上升的软流圈物质进行填补。
本次研究选择宜昌头顶石剖面陡三段上部的条带状碳酸盐岩层(厚20.72m)进行连续采样后,开展了岩石磁学研究和矿物学分析,以期揭示其磁性矿物的赋存状态,讨论古环境的变迁及剩磁获得的可能机制。
本文将展示一些能够说明与近地表物质相关的地震特性的例子,这些例子包括了几乎所有常用的近地表地震方法,例如:反射波法、SH折射波法、面波法以及高频数值模拟方法。
本文研究将磁学方法与化学方法有机结合,搭建了磁学参数与重金属污染定量化评价的桥梁,从磁学角度实现了大范围重金属污染定量化评价,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大范围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磁学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为实现对城市环境状况、污染程度、环境治理及将来环境变化的快速监控,提供了可靠且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