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病与介体灰飞虱传毒及发生消长动态的调查研究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pan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玉米粗缩病与传毒媒介灰飞虱发生消长动态观察,初步探明了玉米粗缩病和介体灰飞虱的主要寄主植物,描述了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初探了其危为害与损失,基本明确介体灰飞虱年生活史与种群消长动态、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田间病情增长动态,为病虫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Dickeya zeae(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是世界性重要病原细菌,除为害水稻外,还侵染玉米、马铃薯、香蕉等13种寄主植物.为害水稻引起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毒素是病原微生物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筛选毒素降解菌对制定病害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从来自广东、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水稻田的自然环境中采集土壤样品,以水稻基腐病细菌毒素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是棉花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国主要棉区均有发生,极大地限制了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棉花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Atk)snyder&hansen)引起的,国外根据棉花枯萎病菌对海岛棉、陆地棉、亚洲棉及大豆、烟草等的致病力差异将其划分为1~6号小
会议
细菌非核糖体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s,NRPS)途径合成的抗生素具有极高的生物工程利用价值和很强的抗菌作用.本实验室构建了解淀粉芽孢杆菌B3菌株的消减抑制文库,并从中筛选出多个B3菌株特异的基因片段,其中包括一些非核糖体基因簇的小片段.利用反向PCR和半随机引物PCR技术,进一步扩增目的片段的两侧序列,并在核酸和氨基酸水平上进行BLAST在线分析,发
TA3-13是从小麦的基因组上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的该基因粗蛋白或纯化蛋白喷雾烟草叶片具有系统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作用.本研究中将TA 3-13基因片段用BamH Ⅰ和Xba Ⅰ双酶切后回收,连接到用这两个酶切过的转基因表达载体pBI121上,构建成转基因重组体pB-TA3-13.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中,将测序验证为正确的质粒,通过冻融法转化根癌土壤杆菌EH
土壤盐渍化是可持续农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障碍,通过生物途径提高植物在盐渍土壤上的生产力是利用盐碱地资源的重要方法,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盐渍土改良的新方向。作为生物途径之一的微生物诱导植物抗盐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等优势,但其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菌株能否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定殖并适应恶劣的环境是最重要因素之一,海洋微生物对高盐原始生境的适应,为其在盐渍土壤定殖创造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Xanthomans oryzae pv.oryzicola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害.水稻受细菌性条斑病菌侵染后,叶片变锈红、枯黄甚至枯死,空秕率增多,千粒重降低,一般可减产5%~15%,严重时达40%.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江苏省在徐淮稻区有细菌性条斑病零星发生,通过种植抗病品种、种子处理、焚烧病稻草等扑灭措施,细菌性条斑病得到有效地控制.近年来由于感病的杂交籼稻大面积
会议
一般水稻抗病性表现为: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含量增加,脱落酸含量降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为探明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A168对水稻的抗病性机理,分别测定了其对水稻的促生、抗病和增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根肿病最早发现于地中海西岸和欧洲南部。目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主要土传病害。病菌可以为害所有十字花科作物和杂草,一般发病地块损失在10%~25%,严重地块甚至绝收,导致众多蔬菜基地不得不改种其他非十字花科大田作物。除为害蔬菜外,它已对我国油菜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浙江省、湖北省的西部、江西省东部和北部的油菜正面临着该病的蔓延和危害。
会议
本文利用电镜观察并采用斑点酶联检测技术对我国种植的蝴蝶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侵染蝴蝶兰病毒多达10种以上,其中以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为主,同时发现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菜豆黄化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的存在,未检测到三叶草黄脉病毒、建兰环斑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烟草脆裂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
以台州温黄平原稻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动态为例,综合分析细条病的发生原因与8月下旬和9月上旬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等因素有关.同时提出了在防治上,要加强健身栽培,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自身素质和免疫能力,阻止病原细菌侵入,在发病初期加强农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细条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