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来源 :2018年北京学校体育科学大会(首都高等学校第十九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l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堂教学融合是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利用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时间上的优势,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安排、考核评价和管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向引导作用转变,使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最大限度地兼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走向户外参与运动,促进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为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分组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混合使用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二者的单独使用,且分组教学法的混合使用更能促进大学的全面发展.
在积极推行“三走”的活动中,也要注意体育运动本身的风险性,运动伤害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体育类社团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动伤害.对运动伤害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体育运动伤害与体育教师指导、自我意识和场地设施具有密切的关系.国外预防和处理运动伤害事故的做法值得借鉴,具体包括安全教育、风险管理、法律规制和医疗保险四个方面.
准备活动是运动训练的开始阶段,准备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质量以及训练成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阳光组短跑运动员进行研究,探索严格控制准备活动时间是否会对高校阳光组短跑运动员产生影响.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与人际交往关系密切,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它对培养个体健康、群体适应的人有重要作用.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性较强的体育活动,能很好地促进人际关系,加强交流,培养社交技巧.体育教学对人际交往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重视人际交往的意识教育、培养个人人际交往素质、促进发展群体适应能力和加强人际交往技巧学习等方面.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高校体育”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充分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科研机构构成、作者情况以及研究热点,从而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对北京市80所高校展开关于形体艺术类课程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整合形体艺术类课程教程设计、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灵活教学与评价体系、完备教学设施、使用多媒体手段以及将艺术修养与身体训练并行发展的相关建议.
以北京体育大学田径项目耐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检测干预条件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干预条件对田径项目耐力运动员的血小板计数、血球压积、肌酸激酶含量、血尿素含量、睾酮含量、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对机体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皮质醇含量、肾上腺素含量和多巴胺含量有显著影响.干预条件有利于提高田径项目耐力运动员机体免疫能力、氧转运功能、综合身体机能和精神兴奋性训练集中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北京46所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收入情况、身体状况以及生师比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北京高校体育教师存在数量短缺、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职称与学历结构存在不平衡,学缘结构相对单一、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导致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建议增加体育教师数量,优化师资队伍,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应多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将竞争情报理论与篮球项目首次并轨研究,探讨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篮球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的组分及结构,以弥补中国竞赛情报服务理论的不足.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篮球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服务内容的价值层级由低到高为双方信息资料、双方竞技能力现状、双方竞技能力特点、本方球队竞赛策略;队内定期会议、声像信息报告、内部数据库、书面专题报告
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迎来了新时代.体育产业在新时代条件下以及原有政策的框架下,其内生动力正在逐步被市场激发.本文着重通过逻辑推演,在以罗默、格罗斯曼建立的一个长期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之上,将模型迁移到体育产业发展的探讨中,结合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究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所注重的创新、研发以及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产出,并且始终认为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以及优秀从业人才的培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