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类种衣剂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效果比较

来源 :第六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许多种衣剂的主要组分,具有生长调控和防病增产的效果。本试验所用的5种三唑类种衣剂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表明,6%立克秀、3%敌萎丹和17%多·克·酮种衣剂,防病效果较好,增产率可达到14%以上,但对小麦苗期生长有轻度抑制,生长中期可恢复正常生长;16.3%多·克·醇种衣剂的出苗率略低于空白对照,增产率为9.5%;8%克·烯种衣剂则对小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较大,增产效果不明显。
其他文献
通过对25%戊唑醇EW防治草莓灰霉病(Batryis cinerea Pers)进行试验,探索其防治草莓灰霉病的可行性,筛选出经济有效的施用剂量。试验结果表明25%戊唑醇EW27~30g/亩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效果较好。
室内离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丁香菌酯(SYP-3375)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其EC50值为1.83mg/L,防效高于嘧菌酯和生产常规药剂福美胂。田间试验结果和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表明在500-1500mg/L使用浓度下,丁香菌酯能有效地抑制苹果树腐烂病病疤的复发,对病疤的愈合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效果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嘧菌酯和代森胺。在试验剂量下对苹果树安全,对非靶标生物无不良影响。
采用超声波辅助H2O2对壳聚糖进行了降解研究,获得了7万~28万不同平均分子量大小的壳聚糖片段,并分别对小麦赤霉病、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进行了抑菌性能的初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200mg/kg平均分子量为8.810万的壳聚糖片段对番茄灰霉病和番茄早疫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48.148%和28.947%;平均分子量为16.614万的壳聚糖对小麦赤霉病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39.394%。
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AF-12946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AF-12946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为0.1677μg/ml,与对照药剂安克、阿米西达的Ec50值0.1917μg/ml和0.3534μg/ml较接近,而明显低于克露、阿米多彩、金雷、银法利、大生和达科宁的EC50值(1.1252~64.6284μg/
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和番茄晚疫病(Pythophthroa infestans)是蔬菜种植区特别是设施蔬菜产区常发病害。银法利687.5 g/L悬浮剂为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研制的新型杀菌剂,本文介绍了对其防治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药效的试验。
目的:本试验比较胶体金法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两种方法检测蔬菜中吡虫啉残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前的监管模式。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蔬菜中吡虫啉残留量。结果:设定吡虫啉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cutoff值为5mg/kg,胶体金试纸检测为阴性的样品,经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检测结果为小于20μg/kg,阳性样品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与胶体金试纸相一致。
利用液相色谱一电喷雾串联质谱法(HPLc-Ms)测定了783在棉花植株中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用500μg/ml的783药液处理棉花植株,药剂能被棉花根部吸收,随着药剂作用时间增加,杀菌剂783在棉花根、茎、叶中的含量均增加;当药剂作用48 h后,根部783的含量为137.05μg/g,约是茎部的27倍、叶部的54倍,说明783主要分布在棉花根部,在棉花植株中的向顶传导性较差,为783采取土壤处理
由Monilinia spp.引起的桃褐腐病是桃树生产中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对生产后期及贮藏期的果实为害尤为严重。不同地区的病原优势种不尽相同,其中Moniliniafructicola是我国大桃产区最为常见的一种。本文从北京市平谷、顺义、通州的田间及市售点等未施用过啶菌恶唑的地区采集病样,单孢分离获得101株桃褐腐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EC50值在0.
本文研究选取了田间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抗性和敏感菌株,测定其对多菌灵及其他三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噻菌灵、苯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分析其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多菌灵对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而3个抗性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6.275lμg/ml、12.773μg/ml和11.309μg/ml,是敏感菌株的13倍以上。噻菌灵、苯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同样对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有着强烈的抑制作
多菌灵是传统的、使用最广泛的杀菌剂。已有的研究表明:多菌灵在植物病原真菌体内的作用靶标是真菌的β微管蛋白,多菌灵同真菌β微管蛋白结合后,影响α、β两种微管蛋白聚合形成二聚体,从而阻止真菌细胞的有丝分裂。但这些证据大多来自于对施药后真菌孢子及菌丝有丝分裂时核相的变化,很少从蛋白同药剂结合上人手分析多菌灵在真菌体内的靶标位点。为了研究多菌灵在真菌体内的靶标,本文将禾谷镰刀菌β微管蛋白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