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生态营养提高工业养殖大菱鲆幼鱼免疫力的效应和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

来源 :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IN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业化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设计4种蛋白质梯度水平(41%、46%、50%、55%,即Ⅰ、Ⅱ、Ⅲ、Ⅳ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45.08±5.60 g)74 d.结果表明:(1)增重率随日粮蛋白质含量升高而提高,中高蛋白水平(Ⅲ、Ⅳ组)增重率分别极显著或显著高于Ⅰ、Ⅱ组18.46%~65.75%;饲料系数则相应下降,Ⅲ、Ⅳ组分别极显著低于Ⅰ组21.15%~27.73%;(2)Ⅳ组试鱼氨氮排泄率在早晨摄食6小时后极显著高于其他三组18.00%-35.03%;随着蛋白含量增加,大菱鲆氨氮排泄率先缓增后趋于平稳,待蛋白含量超过50%时,鱼氨氮排泄率急剧增加;(3)血清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力随日粮蛋白水平提高先升后降,Ⅲ组LYZ活力极显著高于Ⅰ组31.92%,显著高于Ⅱ组18.72%;血清丙二醛随蛋白水平提高显著降低,Ⅳ组分别极显著低于Ⅰ、Ⅱ、Ⅲ组13.26%~31.61%;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补体C3含量,随蛋白含量增加而提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4)随日粮蛋白水平增加,肝脏及头肾组织溶菌酶活力均显著提高,但蛋白水平50%以上时酶活力增加趋势减缓;c-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主要在肝脏进行,而g-型主要在脾脏进行;随蛋白质水平增加,三个组织中c-型溶菌酶转录水平相应提高(肝脏中提高1.16-1.37倍;脾脏提高1.52-1.64倍;头肾提高1.07-1.14倍);但g-型转录水平则在50%蛋白水平时增长最高(肝脏中提高1.15-1.20倍;脾脏中提高1.50-2.13倍;头肾中提高1.22-1.28倍).可见,日粮蛋白质营养在生化与基因转录层面上均影响大菱鲆幼鱼溶菌酶活力,且中等蛋白水平(50%含量)的效应最优;同时g-型溶菌酶活力更具免疫变化代表性.结果表明,日粮中、高蛋白质含量显著促进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但高蛋白组对水环境污染显著加大,而中蛋白组更利于幼鱼重要免疫机能发挥、溶菌酶基因表达和成活率提高.因此,日粮中等蛋白质含量可谓其生态营养需要水平,更适宜于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大菱鲆幼鱼的健康生长.
其他文献
对东海区野生大黄鱼(野生组)、投喂鱼浆池塘养殖大黄鱼(池塘组)、投喂鱼浆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深水网箱组)、投喂鱼浆网箱养殖大黄鱼(鱼浆组)、投喂饲料网箱养殖大黄鱼(饲料组),并以投喂冰鲜网箱养殖闽东族大黄鱼(闽东组)为对照,比较研究其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和全鱼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全鱼重金属等指标。结果表明:(1)野生组大黄鱼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低于深水网箱组、池塘组以及鱼浆组。(2)野生
实验设计五种等氮(蛋白水平为35%)等能(能值为18KJ/g)的饲料,脂肪水平为7%和12%,以鱼油和豆油为脂旨肪源,豆油分别替代0(对照)、50%和100%的鱼油,在江面网箱系统中对异育银鲫(初始体重为177±1g)进行为期76天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异育银鲫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豆油的添加实验鱼的摄食率降低,脂肪源对实验鱼的生长和质构、化学组成、异味物质和品尝得分无影
试验共设4个蛋白水平(35、400、450、500 g/kg),每个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50、100、150g/kg),共12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将初始体重为(3.40±0.01g)的乌苏里拟鲿幼鱼随机分配到36个玻璃水族箱中,每个水族箱25尾鱼,每天喂养试验鱼两次,使其达到饱饲状态,饲喂8周.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蛋白水平下,随着饲料脂肪水平从50上升至150 g/kg,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
本试验以血鹦鹉(Cichlasoma var.)进行增艳饲料之测试,试验饲料为添加六种不同虾红素浓度(A0、30、60、90、120、150 mg/kg)之饲料,与添加四种不同虾红素浓度(A60、90、120、150 mg/kg)并额外加入甲基睪固酮(T4 mg/kg)之饲料(TA60、TA90、TA 120、TA 150),及一组商业饲料(BC),共11组试验饲料.每个缸子放养12只,其中4只剪
本研究定量比较分析野生和养殖(鲜杂鱼养殖和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之间的品质差异.野生大黄鱼(WF,519.62±10.62 g)取自宁波附近海域,鲜杂鱼养殖大黄鱼(TF,501.25±9.95 g)和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FF,518.50±21.43 g)取自宁波象山养殖基地的海水网箱.结果表明:1)WF背部、侧线部、腹部皮肤的黄色值(b*)以及肌肉的红色值(a*)显著高于TF和FF,而侧线部、腹部
以四川眉山养殖川鲶为试验材料,试验鱼体重为235.0±69.6g,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川鲶肌肉中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7.20%、2.83%、1.22%和78.83%;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9.07(%,干基),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32.97%,占氨基酸总量的41.7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量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乳酸菌制剂对罗非鱼生长、体成分、血清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体质量约为3.49g的罗非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G0)和添加相同水平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粪肠球菌的试验饲料,记为G1、G2、G3、G4和G5.实测饲料乳酸菌数分别为5.10×108、2.97× 108、3.03×108、2.30× 108和3.47×108 cfu/g,养殖期为
中华鳖鳖甲周围的裙边性状在营养品质上居重要地位,近年来对裙边性状功能基因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克隆了编码中华鳖裙边Ⅰ型胶原蛋白α1基因COLⅠα1和α2基因COLⅠα2及ⅩⅥ型胶原蛋白α1基因COLⅩⅥα1的cDNA部分序列,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针对具有性别差异的裙边性状,研究并克隆了与性别决定相关基因Dmrt1全长cDNA序列,检测了这些功能基因的mRNA组织表达差异.结果发现,COLⅠα
实验以池塘养殖草鱼为对象,根据肝胰脏解剖观察将其分为健康(A类)和不健康(B类)两类,从体表颜色、形体指标、肝胰脏解剖图、肝组织切片及肝功能和肝损伤酶学值等方面对两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建立养殖草鱼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值及其正常范围值;同时以全国8个地区的养殖草鱼为对象,验证所得健康指标的判断准确性.结果表明:(1)肥满度(1.87-2.27)%、内脏指数(12.53-19.83)%、肝胰脏指
饲料中含单一或混合的枯草杆菌E20及乳酸菌7-40被用来喂食蟳28天后,进行其成长、免疫及抗病力分析。此外,饲料中最适量之枯草杆菌E20添加量,也被藉由喂饲蟳28天后,分析其成长、免疫及抗病力后求得。二个实验皆显示蟳的成长、总血球数、呼吸爆、超氧歧化酶及麸胱苷肽过氧化酶没有明显改变。蟳摄食含枯草杆菌E20饲料后,其酚氧化酶活性、血球吞噬活性、及抗病力相对于控制组及摄食混合益生菌组皆来的明显较佳。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