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荣论治中晚期恶性肿瘤

来源 :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任光荣主任认为:其病机乃气阴亏虚为本,瘀毒内结为标,患者生活质量低下。而以益气养阴活血法为主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中医药调治具有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肿瘤发展,具有一定的抗转移、抗复发作用。因此,中医药应当早期且全程参与恶性肿瘤的治疗,以冀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脂肪肝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脂肪肝模型对照组(模型+生理盐水组)和脂肪肝实验组(模型+罗格列酮组)。其中脂肪肝模型对照组和脂肪肝实验组分别予生理盐水和马来酸罗格列酮干预治疗4周。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检测血浆ApoC Ⅱ、
本文对乙肝基因水平的研究进展和治疗动态进行综述,并对各种治疗对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肯定了中医药治疗肝病的良好前景。
[目的]:肝硬化腹水出现感染、出血、昏迷、肝功严重受损时以西医为主,以上症状得到控制后以中医为主,从中探讨中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方法]:西医以控制感染、补充氨基酸,人体白蛋白,多种维生素为主线,同时纠正其它并发症与合并发生后的全身器官系统损伤。以辨证施治为主体,健脾利水、和肝益肾、化痰软坚贯穿始终。[结果]:治疗47例,基本治愈29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5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疑难病症,病情迁延难愈,轻重悬殊,病因尚不明确。而且缺乏特效药物,治愈率较低。现代中医认为溃结病机演变过程主要有三个典型时期,湿热蕴积大肠(湿热证)→慢性间歇发作期为脾虚湿热并存(虚实夹杂)→慢性持续严重期为脾肾气血俱亏(虚证)。以脾虚湿热型和脾。肾亏虚型较为常见,而脾虚湿热型最为重要。本研究共收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2009年门诊及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局部并发症和肠外表现,后者最常见的是关节痛、关节炎等,合并皮肤损害如结节性红斑和化脓性坏疽脓皮病国内外仅有少数的报道。不到3%的溃疡性给肠炎的患者会合并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该病的主要用药,但皮损改善缓慢,复发率高,尤其是伴有其他疾病者,对于难治的病例通常选择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并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磺胺类等药物。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粘膜IκB-α基因表达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溃结灵采用三个剂量对TNBS法UC大鼠模型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集结肠粘膜标本。用Trizol提取总RNA进行逆转录反应,以GAPDH作为内参进行实时定量荧光PCR反应,计算△△Ct。结果:模型组IκB-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是0.891±0.234,明显高于正常组(1-242±0.164,P<0.01
@@UC的治疗及抗复发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作用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创新,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机制奠定了基础。目前研究,中药主要在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改善黏膜微循环状态、抑制黏膜损伤及促进修复、纠正结肠动力紊乱及肠道能量代谢失衡等方面取得了较西药治疗更为全面而巩固的疗效。
目的:观察运脾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胃排空率和胃窦组织DOG-1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运脾和胃汤组和多潘立酮组。正常组不给于任何干预措施。其余各组采用0.1%碘乙酰胺灌胃造模1周,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运脾和胃汤和多潘立酮水溶液灌胃3周。测定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胃窦组织DOG
目的:观察运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运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确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运脾和胃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疗程为4周,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餐后
目的:研究大黄的药物基原、炮制及现代药理研究、临床发挥、用药禁忌等,为临床中药学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近几十年的有关大黄的研究文献和个人见解进行综述和总结。结果:证实大黄的清胃肠,通腑泻浊,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血止血,泻下攻积及临床不同用量的不同主治方向以及其副作用的作用机理。批判“大黄救人无功”的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