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乡贤

来源 :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li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形态,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物换星移、王权更迭,但扎根乡村的乡贤文化却始终绵延不绝.乡贤一词始于东汉,盛于明清,他们一般拥有渊博的学识与较高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乡里乡间有着极大的威信和话语权,①一直以来,历代乡贤除配合官府执行公务外,在利用个人影响纯化风俗、稳定社会秩序②、发展乡村公益事业、处理邻里矛盾纠纷等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的事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乡村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生机制,特别是在乡村的文化发展中,古代乡贤因其地位高并且见识广,相较于普通乡民更能在乡村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农耕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总和①.农耕文化数千年来从未间断,是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其中以“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为代表的观念、思想、习惯,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对生活的态度,在现代仍具有一
清代川西有名的才子李调元(1734-1803)一生写有许多作品,留给后人研究探讨.李调元宦迹至广东,曾经到过广东的大部分地区,对这里的海洋动物产生极大兴趣,著《然犀志》二卷,书中所记的绝大部分海洋生物为广东所产.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记录海洋生物的专著若干,如屠本唆的《闽中海错疏》、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郝懿行的《记海错》等,分别记录福建、江浙、山东沿海的海洋动物.李调元的《然犀志》是传统时期唯一的
1861年,《随息居饮食谱》首次出版时,作者王士雄就发出“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人命”①的感慨.日食不过三餐,一日三餐吃什么,如何吃,如何吃好,如何不因吃损年折寿是日常生活中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头等大事与基本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形成了关于食材选择、烹饪与食物宜忌规制等三方面的经验.老年人之“老”、之健康长寿说明其本身注重饮食,有吃的智慧,当饮食失宜带给城乡居民的健康风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社
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这里沟壑纵横,山峦绵延,闭塞的地理环境阻断了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保存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有3922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其中有500个村寨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备选名单,集中分布在雷山、台江、丹寨、剑河、黎平、从江、榕江等县,涉及93个乡镇.截至2016年,已有30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4157个传统村落的7.44%,占贵州省546个传
乡绅研究是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且这一主题的研究在海外汉学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主要的议题是乡绅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以及治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乡绅不仅是基层政治的领导和权威人物,更是基层文化的承载人,但在文学领域却鲜有学者论及.关于南宋文学研究,“中兴四大家”等上层精英文学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以江湖诗派为代表的下层知识分子也倍受关注,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或宗族历史的主要文献资料,刘黎明先生在血缘亲族习俗的体系当中,将家谱的本质特点揭示为血脉的谱系①.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具有户籍登记、婚配嫁娶、门阀选官、族规教育、宗族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居住空间的改变带来了传统文化活态发展的特定语境的变化.在城市里人们不再聚族而居,以小家为单位的聚居模式代替了以往以一姓为中心的宗族大家关系,户口本、身份证等现代社会的组织方
萝村古村文明得到比较好的保护,独具特色古韵民俗得到比较好的传承,要进一步使村落文化发展更具特色,打造顺应时代的古村落形象,又要保持古村特有的开放性文化建设,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整个村落进行全方位的体察考量,更需要以一种古朴清新的形式进行文化整合,在这基础才能对古村落进行文化创新策划。策划创新的过程也是发扬与巩固古村积极因素的过程。古村落文化创新一定要在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增加村落智慧存量、延续古村积极
宗族文化与习俗的兴起是1980年代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新时期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再造利用的重要力量.应该如何看待宗族文化与习俗在乡村制度建设与振兴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相关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角度各有不同.本文尝试从目前还比较少人关注的农村集体资产建制的角度,以在中国农村体制改革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广州市天河区农村集体资产公司化建制为例,对宗族分配习俗在其间的
一百年前,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几千年以来深深扎根在中国民众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神秘文化”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一百年来民间信仰的研究道路虽然曲折,但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首先,对于民间信仰的概念界定,如民间信仰是原始崇拜的遗留物,是自发在民间流传、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准宗教;①与日常生活密切混合,而扩散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其教义也常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也就缺少有系统化的经典,更没有具体组织的教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传统村落是彰显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求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是中国第一个村落类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当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徽州拥有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徼文化,其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冠绝中外,其中尤以徽派建筑最为瞩目,而徽派建筑中又以祠堂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