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湿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下一次夜间弓形回波分析

来源 :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85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13日夜间-14日凌晨,受一个由单体雷暴合并发展而来的弓形回波的影响,上海出现了15~28mm/h的短时强降水和7-9级雷雨大风天气.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结合青浦、南汇多普勒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并配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数值模拟,对此次夜间弓形回波生成、变化及产生大风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槽前,低空切变线南侧的天气背景下,弓形回波在整层湿度和风垂直切变较大的环境中由两个雷暴单体合并而来,较强的后侧入流急流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阵风锋将低层暖湿空气抬升和输送,使其持续发展.WRF模拟结果显示雷暴中层来源于副热带高压的相对干暖的空气可能夹卷其中,加强了下沉气流的强度.此次弓形回波呈现出后侧入流缺口和前侧的突起,其快速移动造成了上海宝山、浦东凌桥出现了7级西南大风,吴淞口出现了26m/s的西南阵风.
其他文献
利用FY-2E红外辐射亮温(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0年6月19-20日广西一次大范围暴雨MCC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境内西段锋面南压时东段锋面在南岭长时间静止,是生命史较长、尺度较大的MCC形成的重要原因.卫星云图显示MCC由断裂的锋面云带南移靠近广西时变宽进而在广西北部强烈发展形成.物理量分析表明,广西北部处于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是MCC发生的有利区
应用各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极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槽、850hPa暖式切变线和地面倒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湿层深厚,有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暖平流、倾斜涡度发展,都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强降水期间有次级环流产生.中高层弱冷空气侵入是此次强降水的关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LAPS局地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湖南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均属于湖南盛夏低涡冷槽型暴雨过程,但降水性质、中尺度特征和环境条件有差异.第一次过程暴雨由一个接地的β中尺度低涡产生,低涡维持的时间长,且稳定少动,局地降水强度大.第二次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为中尺度切变线,强降水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两条水汽输送通道的建立和对流层中低层水
利用NCEP1°×1°逐日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对2011年9月11日重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和冷空气共同作用形成的.西南低涡在10日夜间先快速发展然后强度又迅速减弱,与850hPa低涡东北方向的冷平流输送和500hPa槽后负涡度平流输送有关.西南低空急流的位置偏东,距离低涡中心位置较远,也是低涡强度得不到进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雷达风廓线资料,选取2012年11月5-6日、11月11-12日两次发生在吉林东南部山区的雨转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两次过程的强降水性质分别为锢囚锋区降水和地面气旋的暖区降水;长白山区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当天气系统从不同路径进入山区,强降水的位置不同;充足的水汽是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两次过程的水汽分别来自东南风带来的海上暖湿气流和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冷锋云系前部暖区中发展的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和中尺度涡旋(MCV)是该暴雨的直接制造者.强降水发生在MCV的东南部,MCV的形成促进MCS的发展,导致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涡度方程的收支诊断表明:MCV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低层的涡度制造、水平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团、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外来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外来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②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受到MCS降水冷却和西南倒槽东伸与午后增温的共同影响,形成温度锋区,在锋区合适的地形条件下产生对流风暴.③飑线形成前期,M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及风廓线雷达等特种仪器加密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降水过程中的冷空气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干冷空气活动使得北京地区干冷中心垂直置于暖湿中心之上,极大地降低了大气不稳定从而对系统有激发和促进作用;微波辐射计与风廓线雷达能够实时追踪干侵入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风场的强度、高度变化,对短时临近预报有较好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台风"梅花"路径、结构和降水变化的原因,并对"梅花"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较强时,台风沿引导气流方向行进,引导气流较弱时,台风受高空槽的吸引,移动路径产生向西的分量;中低层冷空气的侵入,使台风自上而下为暖心、不对称结构受到破坏,呈现上暖下冷的稳定结构,趋于向温带气旋变性."梅花"影响辽宁前期,主要受台风外
通过分析2012年6月12日发生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简称"612龙卷")和2012年7月1日发生在大安市月亮泡镇(简称"701龙卷")的两次龙卷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发生在高空冷涡与低空槽线(或切变线)相配合的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及地面较暖湿的环境之中,同时低层(0~1km)的风垂直切变较强(均≥4.0×10-3s-1),抬升凝结高度较低(均≤1km),且龙卷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