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UDA的测井数据并行处理方法初探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测井数据处理程序大多为基于CPU的串行程序,在处理信息量较大或算法较为复杂的数据时,处理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本文探索了GPU并行处理技术在测井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在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平台上实现了基于GPU的核磁共振T2谱反演算法程序,并对T2谱反演程序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移植到CUDA平台时对程序的访存模式进行了优化.对基于CPU和GPU的测井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PU的处理程序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测试的T2谱反演程序获得了约18倍的加速比.
其他文献
水平井是南堡陆地稠油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随着水平井的持续开发,含水快速上升,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为了提高水平井产能,降低含水上升速度,提出了CO2吞吐增油的技术思路.主要有膨胀、降黏、解堵、改善油水流度比和泡沫贾敏效应等5个机理.利用矿场岩屑设计制作了CO2吞吐三维物理模型,使用该模型开展了驱油提高采收率和注采参数优化实验,确定了现场施工工艺参数.采收率比水驱提高幅度为5%~15%,在残余油饱和度
随着海上钻井技术和热采设备的不断进步,浅海稠油热采方式已被逐渐采用,考虑浅海油田稠油热采的特殊工况,目前多采用环空注氮气的隔热方式.随着隔热管内注汽参数的变化,环空注氮参数设计尚没有经济可行的优化方法.本文根据热量传递原理和流体流动理论,考虑了井身结构、井斜角、环空隔热方式、隔热材料、注汽时间、油井实际注入参数、海水对换热和压力降的影响,建立了井筒中隔热管内压力、干度计算模型和环空氮气压力、温度计
生物柴油是一种可持续、无毒、生物可降解的脂肪酸甲酯混合物,主要性质与石化柴油近似,是未来最有可能替代石油的清洁燃料.本文提出了一种反应吸收制备生物柴油新工艺.通过Aspen Plus软件分别对反应精馏与反应吸收过程进行稳态建模.结果表明,与反应精馏相比,反应吸收过程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另外,由于反应吸收工艺仅使用了一个反应吸收塔,因此能够减少设备投资.由此可见,反应吸收工艺在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显示
乙烯装置的裂解原料往往与设计条件并不相同,且上、下游的调整以及生产调度需要、负荷也会发生变化.设计工艺条件并不是最佳操作条件,如果不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优化,显然会影响装置效益.要优化裂解炉操作,就要掌握具体裂解炉的产品组成,对裂解炉产物进行含量标定是获得裂解炉目标产物收率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辽阳石化公司裂解炉产品含量分布进行实时取样,标定产品分布,掌握裂解炉的实际运行状态,分析裂解原料的基本性质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迅速发展,新数据源不断出现,而中国数据总量的不断增长,使大数据成为一种重要资源,有利于推动各行业的业务创新与管理提升.石油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撑行业,一些先进的石油公司也尝试着在石油行业使用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已经成为石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在分析大数据的特点及在国内外石油行业的应用之后,提出了石油行业大数据的发展趋势.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行业对"大
针对源储共生、近源成藏的致密储层有机质孔发育,但缺乏定量评价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核磁共振的有机质孔隙度确定方法及岩石物理评价模型.根据岩石在干燥、饱和及离心状态下的T2谱特征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等实验分析,得到了每块样品的有机质孔隙度.分析了有机质孔隙度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明确了影响有机质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机质孔隙度与密度、声波、电阻率、自然伽马等参数
为研究致密含气砂岩的有效储层划分、流体识别方法,本文选取典型致密含气砂岩样品,开展核磁-声波特性联合实验.以核磁共振实验为基础,结合压汞曲线特征,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储层可储性;以岩石声学特性实验为基础,研究纵横波速对储层含气性的敏感性;分析核磁共振T2与横波速度对岩石孔隙特征的共性反映,建立T2几何平均值与横波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核磁-声波特性联合含气性识别图版.研究表明,目标区致密砂
本文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和成岩环境,探讨了其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由岸向湖方向,沉积环境的改变造成了碳酸盐岩浅滩储层的岩石类型由生屑颗粒云岩、鲕粒云岩和内碎屑颗粒云岩过渡为泥晶白云岩.沿岸带的碳酸盐岩储层遭受了强烈的大气淡水溶蚀和弱的压实作用,原生孔隙保存较好,并产生了大量的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储层的面孔率介于12%~30%,颗粒云岩
沉积盆地中膏盐岩层的存在会大大改变地温分布及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库车前陆盆地发育2套巨厚的膏盐岩,依据盆地东西向的二维剖面,运用瞬态热流法进行模拟,进而探讨膏盐岩对地温及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部膏盐岩每增加100m,盐上地温升高约0.3~0.6℃,盐下地温下降约0.6~1℃;东部膏盐岩每增加100m,盐上地温升高约1.9~2.3℃,盐下地温下降0.2~2.6℃.对于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
关于常规油和致密油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针对两者时空耦合关系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以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研究了常规油与致密油在形成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上的关系.结果表明:孔二段烃源岩具有2期生排烃,沙河街时期储层尚未致密,主要形成常规油,馆陶组—明化镇时期湖盆中心储层已经致密,湖盆中心主要聚集致密油,湖盆边缘聚集常规油;常规油与致密油的空间分布具有"正常型聚集"和"反转型聚集"2种模式,从湖盆中心向斜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