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在吉林省西部的响应特征及灾害性气候预警应急预案

来源 :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暨东北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zhy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和西部调研考察结果,分析了全球变化在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响应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在进行气候变化趋势研究、预测和天气系统监测的基础上,将GIS空间分析功能与灾害天气预报紧密结合,建立起气候灾害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以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积极推动西部生态恢复建设及土地整理的科学化进程。
其他文献
生态草是以生态景观效益为主的草。生态草建设是指在荒漠化土地上,以恢复和改善植被为目的,采取封原育草、植灌种草、林草结合等综合性生物措施治理荒漠化土地。本文介绍了吉林省以生态草建设为主体模式,治理吉林省西部荒漠化的做法,治理效果及经验启示。
东北平原西部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东北平原西部分布着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土地沙漠化面积72000.28km2,占土地总面积22.24%.沙漠化部分逆转,部分仍在发展.东北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面积33850.74km2,占土地总面积10.4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每年以1.4%以上速度发展,草原退化达80%以上.土地“三化”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化”形成
本文介绍了松嫩平原土地沙漠化演变规律,分析了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其造成的主要危害。结合黑龙江省以往沙漠化土地治理工作,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防治对策。同时,本文通过相关的历史资料,结合定期、定点监测,采用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松嫩平原土地沙漠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土地沙漠化发展预警、预测框架结构,为防治、控制及科学利用沙漠化土地提供理论依据。
荒漠化是东北草原的主要生态危机,草原应和农田一样承包给农牧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草原恢复要遵循自然规律,草原的恢复主要是恢复草而不是植树。目前无储备饲草的情况下,不宜推广全面禁牧与舍饲,应推行轮牧制或半舍饲。在饲草不足的情况下,不应出口牧草,出口牧草会加快草原的退化和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今后应大力加强人工半人工饲草饲料地的建设,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做到生态恢复或经济发展“双赢”。
科尔沁沙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地处东北平原向蒙古高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的蒙古族牧民放牧之地。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垦,尤其是近半个世纪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演变为典型的半农半牧区。目前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表现在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旱灾及其它各种灾害频率加快;草场严重退化,载畜能力差。引起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
松嫩平原是中国东北三大草原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草业、畜牧业基地,其地带性植被为温带羊草草甸草原。由于人类活动的扰动和自然因素影响,地处生态脆弱带的松嫩草原盐碱化现象普遍,有近7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已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盐碱化草地生态修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在盐碱化草地生态恢复中,应遵循植被演替理论、生态积累理论、植被—土壤—大气耦合理论等生态学理论;坚持可持续发
东北西部(含内蒙古东部)土地沙漠化面积约78222.44km2,占土地总面积18.59%,至20世纪80年代末沙漠化每年以1.4%~2.5%速率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末,生态环境有了好转,沙漠化部分有了逆转,部分仍在发展.对整个东北西部来说,沙漠化仍是该地区农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之一.因此,对沙漠化的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根据对沙丘古土壤的研究得知,该地区沙地距今一万年以来,经历了4
文中从建设中国商品基地和商品畜牧业基地,从国家粮安全需要;整治东北西部退化生态环境和保障周边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需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东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科学地论证了加快实施“北水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有呼玛河和黑龙江丰富的后备水资源,效益巨大,十分迫切,是振兴东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
本文利用考察成果和文献资料分析了东北西部地区近年来沙尘暴的形成条件、危害表现和发生频率作了一个综合评述,并提出了减缓和防治沙尘暴的具体对策。
在综合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通榆、乾安县的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建议在吉林西部地区实施水利工程和土地整理项目的背景下,继续加大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水资源的利用率,实施相应水利工程,向通榆地区乃至乾安西部地区引水,用于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及生态环境建设和荒漠化治理,包括农、牧业用水、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以及补给区域地下水。最终实现区域粮食增产及区域恶劣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的发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