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我国近海渔业现状浅谈湛江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 :第三届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海洋年度报告和有关报道显示,我国近海渔业产值虽然逐年上升,但近海渔业资源却因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导致枯竭,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作为近海渔业资源丰富的湛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湛江也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完善近海功能区规划、完善地方立法、加强监管、创新开发方式等方式积极应对存在的问题,实现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迅速崛起,体育旅游形成一股新潮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数理统计法对国际旅游岛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三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对两地体育旅游资源SWOT分析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共性与个性,为两地未来体育旅游与特色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与经验参考.
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面积,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占有很大的份额,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海洋意识教育不仅包括海洋知识教育、海洋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海洋观念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海洋教育,这在世界重要沿海国家和地区是普遍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民海洋意识长期较为薄弱的大国而言,我国的国民海洋意识教育
利用ISM方法构建我国沿海地区陆海经济有序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陆海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陆海经济协同度模型,结合序参数方程平衡解的分析,对2005~2013年我国沿海地区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进行测算;通过分析陆域经济有序度与海洋经济有序度对海陆经济协同的影响程度,对陆海统筹规划提供定量的参考.结果表明,陆域经济有序度的增长速度大于海洋经济有序度的增长速度,2010年后陆海经济协同度呈
进入"海洋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纷纷制定和调整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出台了有利于维护本国海洋权益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西方大国,力图构建并主导国际海洋新秩序,充分利用当前国际海洋法的有关漏洞,竞相抢占各种海洋权益.我国适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不仅仅是对全球国际形势大变革时代的积极回应,也是解决我国产能过剩、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重要路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
论文对我国陆海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检验,通过对2001-2013年的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数据比较作直观的分析;基于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1996-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陆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运用Matlab分析海洋经济与陆域三大产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总结沿海各省市的发展状况及陆海经济的关系,对我国沿海省市陆海关系模式进行划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按矿产资源在海底的赋存部位,浅海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各类滨海砂矿,还有极富发展前景的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多金属锰结核矿、富钴结壳矿、深海磷钙土和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等.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藏,开发海洋资源已逐渐成为各国新的战略目标.然而,目前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除石油、天然气的海上开采约占1/4份额外,对海底金属矿产
在对现有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弧度化灰色关联度模型,在分段线性表示的基础上,使用相邻线段间的弧度构成的弧度序列近似表示时间序列,并给出了相关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模型性质.并运用于分析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关联度,实证结果表明,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与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关联度较大.
针对陆源污染治理主体研究的法律政策、治理主体结构、惩罚奖励保障机制三方面的研究,分别以时间、主体研究阶段、不同类别为划分界限,挖掘治理主体内外部条件研究中的成果和局限,最后反思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已有研究的忽视了治理主体主观能动性、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研究视角受限制、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
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非海洋经济莫属.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壮大海洋经济的一大助力.它还是海洋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海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广东省想要实现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跨越性目标,就应该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以促进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传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枯竭,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工作重心便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快速增长的经济导致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为实现生态健康、环境友好、节约资源,逐步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来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