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锦鲤养殖场的综合防疫技术

来源 :2009’江苏省水产学术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t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开展了观赏鱼—锦鲤的养殖生产,从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引进了一批优质高档原种锦鲤,主要品种有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十多个,经过短短2-3年的努力,已形成年产锦鲤苗种2000万尾,其中筛选后上等级锦鲤25万尾左右的生产能力,产品也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了销售网点。为防止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发生,笔者特制定了锦鲤场防疫技术操作规程,现进行简述。
其他文献
2007年9月江苏东海一家泥鳅养殖场的泥鳅发病。病鱼外观症状表现为身体发红,体表有出血点,病情严重者皮肤出现溃疡灶。患病泥鳅死亡率高达60%。为弄清此次疾病的发病原因,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研究。从患病泥鳅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株NQ和NQ-1,然后进行人工回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的真正致病原。采用传统手工鉴定与API自动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对病原菌株NQ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
本试验从患病缢蛏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命名为1#菌株。采用传统方法提取菌株DNA,PCR扩增其16S rDNA基因片段、测序,得到该菌基因片段序列长度为1438 bp。用MegAlign软件进行比对5种不同种细菌基因序列,并构建进化树。16S rDNA产物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的16S rDNA的核苷酸序列与多株假单胞菌的同源性为99%,在系统发育树上构成一个分支。在细菌系统发育分类学上,该菌株属
从江苏某异育银鲫养殖场采集的患病异育银鲫肝脏和鳃中发现一种粘体虫,经鉴定为粘体虫的新种。试验对粘体虫的成熟孢子进行了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同时开展了虫体对水生动物组织的病理影响的研究。
草鱼是我国重要经济鱼类,生长快、个体大,是春节集中上市的主体鱼之一。其食物链短,饲料充裕,料肉比率小,鱼饲料价格上扬,鱼价基本稳定,多养草鱼,养好草鱼是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海安及周边地区群众养草鱼的积极性较高,草鱼种需求量正逐年递增,育种业主因利益驱动纷纷应用强化育种技术,多育草鱼种,育大规格草鱼种,导致草鱼种小车轮虫病并发烂鳃病的流行,并成为该地区提高一龄草鱼种产量
2005年高邮湖又发生较大洪水,许多网围内养殖河蟹发生大批死亡,受江苏省高宝邵伯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委托,8月16-26日,先后到高邮湖的东北部、西北部、北部,对高邮湖洪水后围养区的水质情况及河蟹死亡进行了调查和取样检测。根据围养区的分布以及前期渔民反映的河蟹死亡情况,共设置25个湖水采样点,对各点水样的8项常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同时对各个点的底泥和生物进行采样调查,结合与部分养殖户的座谈。了解当地
本研究设置芦苇、粳米、鱼肉以及该三种成分的等量混合物作为饵料饲养成体克氏原螯虾,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析其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芦苇组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先出现上升,后适应性下降,纤维素酶活性先下降,后增至稳定水平;在以粳米为食的条件下,蛋白酶活性先出现上升,后适应性下降,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与芦苇组纤维素酶活性变化相同,纤维素酶活性不发生明显变化;在鱼肉为
为了验证水产用低分子量壳聚糖粉在罗氏沼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在高邮市农林局组织下,安排高邮市三垛镇罗氏沼虾协会于2006年3月起在本镇保安村养殖户张金星的罗氏沼虾池进行了有关试验。现对具体试验情况进行报告。
近年来,泗阳县及周边地区草鱼苗种肝胆综合症对水产养殖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疾病症状外观上与草鱼烂腮病、肠炎病有近似之处,极易被渔民误诊为传统的草鱼肠炎、烂腮、赤皮病,导致错误用药,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耽误了鱼病的治疗,给渔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草鱼肝胆综合症的症状,简述了疾病的发生与危害,分析了病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2007年从南京采集的患病养殖克氏原螯虾样品超薄切片中发现大量类似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颗粒,结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在江苏省内扬州邵伯湖、淮安白马湖、盱眙、南京禄口等多处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均检测到该病毒,且在鳃、心肌、神经、肝胰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被检出;未检测到另两种常
分别以动物蛋白:淀粉:纤维素为1:1:0、1:0:1、0:1:1、1:1:1的四种混合饲料喂养克氏原螯虾44d,并于10个时间点测定螯虾三种肠胃消化酶、SOD、糖原,结果显示:(1)饲料营养组分对螯虾肠胃相应消化酶有良好的诱导作用:动物蛋白和纤维素均在0,33,50%三梯度上引起相应消化酶的适应性上升,而淀粉仅在0,33%两梯度上引起淀粉酶上升,说明螯虾对淀粉消化能力有限,此外各营养组分对其他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