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叠合盆地的概念中国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整个盆地是不同时代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对于盆地特殊的内部结构和多旋回的沉积作用,地质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叠合盆地内部不同时期受到的应力应变作用的方式或动力机制不连续。例如,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包括早期为裂谷一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阶段,应力作用以拉张为主;中期为周缘前陆盆地阶段,以双向挤压为主;晚期为陆内前陆盆地阶段,以单向挤压为主。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关键构造期前后的动力作用方式有不同的认识,但对动力作用方式的改变认识是一致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应力作用或动力机制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和构造,这是形成叠合盏地的原因所在。
其他文献
在地壳伸展构造背景下,华南晚中生代形成典型的"盆岭构造"体系.为认识该地区的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演化,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花岗岩.由此可见,华南晚白奎世古气候变化影响了永崇盆地陆相冲积地层的组成。这一古气候变化趋势与砂岩样品CIA值(62-85)的变化基本吻合。
东天山地区位于新疆东部,隶属于中亚造山带,具有典型的盆山结构.区内博格达-哈尔里克山和莫钦乌拉山将三塘湖盆地,巴里坤盆地和吐哈盆地分隔成"三盆两山"格局.新生代以来,东天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隆升和剥蚀,这长期被认为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结合前人对该区域的研究成果,巴里坤盆地在渐新世-中新世,可能是受戈壁-天山断裂强烈左旋走滑的影响,从而在拉张环境下形成左旋拉分盆地,新生代晚期则又受到南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已成功开发了潜力巨大的商业页岩气,其中的上二叠统龙潭组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含煤泥页岩,富含有机质,具备良好的生烃能力,目前对二叠系龙潭组页岩中的气体组成缺乏认识.龙潭组页岩中气体可能是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CO2可能是高温岩浆的烘烤使碳酸盐岩发生分解产生和有机质的热成因。
区带评价是盆地勘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产生的,适宜于局部评价和预测的分析方法,它有利于提高对评价对象的分布规律,以及资源量和储量分析预测的准确性,有利于勘探区块选择和规划部署.本次采用类比法,主要根据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算出生烃量、排烃量和资源量,算出运聚系数,然后利用类比法,将高勘探程度油气评价单元与低勘探程度的评价单元进行地质综合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得到其他低勘探程度单元的运聚系数,算出低勘探程度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大面积厚层状砂体为塔里木油田重要的产气层段,厚层状砂岩的沉积环境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在厚层状砂岩中,普遍发育有褐色泥质砾石和少量粉细砂质砾石,明确与厚层砂岩相伴生的砂泥质砾石成因机制与沉积环境,可从全新角度来探讨大面积厚层状砂岩的沉积环境.通过对南天山前多条野外剖面白奎系砾岩中的砾石成分、砾石径等参数测量,可定量计算砾石沉积搬运距离,并推测出沉积物源区距离野外测量点的位置。
莺歌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碎屑沉积,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但目前能钻探到陵水组的油气圈闭仅局限于临高凸起.显然,陵水组碎屑锆石反映了其物源主要来自华南板块,是否有青藏高原的碎屑物质加入,尚没有直接的年代学证据。由于盆地海口构造、东方构造、岭头构造等大部分钻井多未钻至该地层,尚不能确定此时红河对莺歌海盆地的影响范围。
三塘湖盆地是夹持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上叠在克拉麦里板块缝合带上的以中新生代为主体的叠合改造型山间盆地,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白烟型"热水沉积岩被发现以来,因其巨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这套形成于热液环境并且致密的喷流岩储集层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先后在多个地区被发现及报道.结论认为这套喷流沉积极有可能受到热液流体影响,结合两套火山岩地化数据及白云岩钮同位素比值,认为热液流体为幔源流体,
渭河盆地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地理位置特殊,既是油、气、水能源富集的地方,也是环境演化的聚焦地,它北接油气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盆地,南临矿产资源丰富的秦岭造山带,同时又是南北气候过渡带、南北生物群落的过渡带,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各行业共同关注的热点地区.其新近系沉积相与环境演化研究,对于油气水分布研究、渭河盆地 秦岭造山带盆山耦合、古气候格局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盆地新近系包括冷水沟组、寇家村组
岩石构造是沉积岩石学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历来受到重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中发育一种独特的岩石构造,因其形似葡萄而被称为葡萄状构造.综合上述葡萄状构造的产出状态可以判定其形成环境位于暴露面附近。葡萄状构造形成于暴露面附近环境的确定具有2个重要的意义:一是顺层单向生长的葡萄状构造可以作为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二是葡萄状构造的出现表明其下覆地层发生过溶蚀作用,对于岩溶型储集层寻找具有重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更好理解和量化曲流河道的地貌迁移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许多研究.这促使了河道迁移的解析二维(2D)模型,全数值二维模型和三维(3D)模型的产生.其中只有解析二维(2D)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河流体系的迁移改变.这种基于河岸物理演化的新方法具有三点显著优势:一、避免使用校准迁移系数;二、解释了河岸的非均质性和植被的影响,三、模拟了河岸侵蚀的过程。与传统运用迁移系数的方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