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深水沉积的地球物理响应分析

来源 :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口盆地BY6-1-1井韩江组SQ 13.8是重要勘探目的层,主要为海底扇上的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单就这两种岩性进行岩石物理特征统计的结果表明,二者在纵波速度、密度和波阻抗上都很接近,难以区分。结合测井、录井和井壁取心资料对该井段岩性进行精细解释,发现该层段差气层具有低密度特征,然而在电阻率测井上响应不明显,推测是含水饱和度较高的原因。而根据井壁取心高电阻率层段主要是含钙高所造成的。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地区密度可以很好地区分岩性,而纵波速度则对岩性不敏感。砂岩纵波阻抗相对较高,而含气砂岩纵波阻抗最低。因此在根据波阻抗反演进行储层预测时,可以较可靠地预测含气砂岩,而要想较准确地识别砂泥岩,则需要进一步从波阻抗中分离出密度来。
其他文献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上渐新统到早中新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及凹陷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上渐新统珠海组及早中新统珠江组属两个不同阶段的沉积充填过程。珠海组发育浅海三角洲相沉积,钻遇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沉积物以富砂为特征。此时期陆架坡折带位于白云凹陷南坡。珠江组发育浅海相及半深海相沉积。沉积物以高泥质含量为特征。珠江组沉积时期,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的一个重要含油气区,是我国大型近海富油气盆地之一。根据盆地区域性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琼东南盆地中上新统可划分为两个二级层序和六个三级层序。通过对盆地40多口井岩心、录井、测井和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中上新统主要的储集砂体有滨海砂岩、浅水台地灰岩、浊积水道砂体等,其中滨海砂岩是最有利的砂体。在地震反演岩性预测和地震相识别的基础上,以层序为框架,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各层
对琼东南盆地陵水组二段泥岩盖层进行了宏观研究,认为盖层岩性以浅海相泥岩为主,侧向连续性好,单层厚度大,砂质含量低,但是累积厚度偏小。利用测井声波时差(DT)和实测岩石样本排替压力之间的关系计算了陵水组三段砂岩和陵二段泥岩的排替压力差。通过排替压差和可封闭气藏高度公式的计算,认为陵二段泥岩可以封盖下伏陵三段砂岩储层中1601m~1896m的天然气柱。选取沉积环境、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含砂量以及储
在地质格架基本明确后,如何合理评价深水区勘探目标油气充注条件是深水区目标优选的重要方面,虽然深水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基本原理,浅水区或陆区相同,但深水区因为探井少并且钻揭的地层有限,对油气系统关键要素认识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一般对源岩灶性质(倾油还是倾气?)和排油气强度缺乏明确的认识,使得充注风险成为勘探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利用Trinity3D技术,在精细地质格架下融合地球化学和汕藏l一程等实际数
西沙群岛石岛表层的砂屑灰岩是生物礁岛屿较为少见的风成沉积,通过野外观察,室内薄片、扫描电镜、稳定碳、氧同位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发现石岛的风成砂屑灰岩早期成岩作用主要在大气淡水条件下完成。大气淡水成岩作用产物及受淡水成岩改造的样品,其碳、氧稳定同位素明显偏低,而海水冲洗改造对样品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样品中稳定碳、氧同位素值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指示淡水成岩过程
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超压油气藏被发现,沉积盆地中超压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讨论压力及超压作用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系统总结南海北部深水区琼东南盆地超压形成的主要机制,即低渗透性沉积层快速沉降过程中受到上覆岩层不均衡压实产生超压,其实质是孔隙流体供排不平衡。对地质实例的观察与分析,是研究和理解压力与超压作用的最好途径;而实验室内有机质热演化模拟
基于测井和地震层速度预测盆地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分析数据,从琼东南盆地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入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点,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认为此盆地单井压力类型可以划分为常压、微超压、超压、超高压四种主要类型:剖面上发育典型超压囊构造,凹陷内部易形成强超压体;平面上发育陵水、松南宝岛、乐东等强超压凹陷,具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超压逐渐增强的特点。存此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形成大型油气的重要区域。但该区独特的崎岖海底地貌和沉积特点,引起地震波传播速度横向剧烈变化,使地震波传播的射线路径变得复杂,严重影响了其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引起下伏构造形态的严重畸变,影响了勘探目标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崎岖海底地形的地震勘探进行地震波场模拟研究,分析其下伏地层地震照明分布特征,进而改善和优化地震采集参数,从而提高地震成像质量。目前常用的地震照明分析方法主要
本文以深水区域地质环境和地震资料采集方式为出发点,总结了深水地震资料的特征:包括海水速度变化大、地层各向异性影响突出、多次波复杂、崎岖海底成像困难等。同时,针对深水地震资料的特征,结合实际资料处理,对冷水校正、长电缆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动校正、多次波压制和崎岖海底成像等深水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西非油气资源丰富。通过对西非大量文献的分析总结出:西非海岸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阶段、裂谷阶段和被动陆缘阶段三个演化阶段。北段与中南段盆地裂谷作用的时间、方式不同。在由构造-沉积控制的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即裂谷期盐下湖相页岩、被动陆缘期盐上海相页岩以及浅海相-三角洲相页岩;发育裂谷期湖相碎屑岩、被动陆缘期碳酸盐岩、滨岸砂岩、浊积体和三角洲砂岩等多套储层;阿普第盐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