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在中医药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及策略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分析,阐释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在中医药各院校和专业中的应用现状及特点,并提出"应加强开展中医药本科生模式教学质量体系研究"和"PBL应在中医药专业强的班级课程及小班中开展而不应盲目跟风滥用"之策略.本文将为PBL在中医药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其他文献
儿童过敏性鼻炎常常发生在感冒后期以及气候、气温、气味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反复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反复出现.用中药煎煮泡脚外用法,可以使临床症状缓解至消失.
医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文化的审视与剖析,才能更准确地阐释、理解医学问题;只有结合对文化总体趋势的把握,才能有底气地开展今天的中医学术研究和发展工作.中医文化是以中医学术为核心形成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气一元论的本体观、调
目的:树立非固定治疗骨折传统观念,重铸中医骨科之魂.方法:从骨折治疗目的、骨折病之因由及西方运动加按摩接骨历史渊源诸方面等探讨李氏非固定治疗骨折理论基础,举数例临床病案加以印证.结果与结论:非固定治疗骨折理论根据确凿,渊源深邃,临床效果卓著,值得发扬光大.
目的:树立中医非固定治疗骨折理念,重铸中医骨科之魂.方法:区别中西医人文基础,认识中医骨科基础走"经络、穴法、骨髓明透",不同于西医解剖.对中医西化、现代化、"中西结合"等嬗变问题提出看法,从西医角度总结李氏骨科关于"中医享受"、"亲身体验"、"重视血气运行"、"善于识别和制药用药"等乃是关键.结果与结论:发挥中医特长,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治好病人,受病人欢迎,就是最高奖赏.快乐骨科,源远流
佛教文化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魏晋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渐盛行及本土化,其所秉持的医学养生学知识对中医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佛教修心文化对中医养性理论的影响,佛教医学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佛教临床实践知识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影响.
通过音韵学知识,从同族词的角度解读中医术语"疠"的语源及医学含义."疠"的本意当直接训为蝎子蜇伤之病最为恰当,其同源字均有粗糙、凹凸不平义.通过对其同族词的分析,对词义阐释进行了疏理工作,总结了疠病发病时的刚烈性、急剧性及发病后的不平常性、皮损性,阐释了"疠"字丰富的医学内涵和文化内涵,以达正本清源而晓喻读者.
《中国医学外文著述书目》为中国近现代著名文献学家、医史学家王吉民先生的书目著作,其中记载了不少清代欧美作者关于中国医学的外文文献.本文主要以此书目为线索,多种途径查找原文资料,并依此分析清代欧美作者对中国医学文献的翻译及中医文化在欧美的传播特点.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其起源于哲学思想,基于该思维,《内经》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独特表达方式.基于意象思维的《内经》词句相关研究现主要分散在从修辞手法角度对《内经》语言进行的研究当中.
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成熟汉字,也是中国医学信史的开端.对甲骨文中的医学语词进行整理、考释,有助于正确和深入了解殷商时期中国医学发展的具体情形.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主要有外在创伤性疾病、内在不适性疾病以及疫病,一些甲骨文对当时灸刺按摩等疗疾方法也有所反映,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文章介绍了中医药高等教统编教材一至四版的编写背景,并简要分析了各版教材的书目、出版年代、字数、开本、出版社等基本出版概况,总结了各版统编教材在教材内容、编写体例、教材体系、总体特色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介绍及研究,提出了早期统编教材研究对当前教材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