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南油田高压井井身结构优化技术

来源 :2020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2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12569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南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导致储层高压,造成钻井安全密度窗口变窄.后续井沿用原有二开井身结构多发生溢流、漏失情况,而采用三开井身结构使得建井成本上升.为保证钻井安全并降低建井成本,在对阿南油田的地层及压力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深下表层套管并配套相应的钻井液体系和防斜打直钻具组合,形成了针对高压井的新的二开井身结构.对阿南油田已钻井情况进行调研显示,腾格尔组上部地层承压能力较低,使得二开针对高压储层的高密度钻井液的应用受限,将表层套管深下封隔该地层可拓宽二开安全密度窗口.通过优化膨润土钻井液体系,保证了表层钻进及表套下入时的井壁稳定.采用强抑制钾铵基聚合物钻井液体系保证了二开井眼质量.表层钻进防斜打直采用复合钻具,并通过MWD实时测量,及时调整井眼轨迹,保证了井身质量.形成的井身结构优化方法及配套技术简单而有效,为阿南及类似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近几年,注气驱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逐渐兴起,其中CO2混相驱效果最好,但CO2与原油在地层条件下通常难以混相.因此,需降低其最小混相压力以提高开采效果.本文针对鄂南长7区页岩油进行细管实验,系统地研究了醇类助剂对页岩油/CO2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首先选择甲醇、乙醇、乙二醇、异丙醇和己醇构建CO2/助剂体系,研究醇的碳数及羟基数对驱替效果的影响;其次,考察了不同浓度乙醇的影响;最后,比较了不同注入
延北气田位于延安市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面积2341km2,主要开发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其中山1储层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全区广泛分布,但常规压裂试气效果差,单井产量低,制约了气田的经济有效开发.根据延北气田山1储层岩心分析、电测、压力恢复等数据,总结了储层岩性、物性、储集空间和孔隙结构等特征,和苏里格气田对比分析了山1储层质量、砂体厚度、有效渗透率、地层压力,认为延北气田山1储层单层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是中国主要的页岩油目标层系之一,盆地东南部吉木萨尔凹陷等多口钻井在芦草沟组获得了工业性油流,表明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吉172_H井喜获高产,揭开了吉木萨尔页岩油的开发序幕,JHW023井和JHW025井获突破,单井日产油最高达到108.3t,高产稳产态势初显,展现了页岩油有效动用的良好前景及巨大的开采潜力.吉木萨尔芦草沟组页岩油开发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
页岩孔隙比表面积是表征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本文针对BET比表面积,通过氮气吸附和全岩X衍射分析、粘土矿物分析的联测实验开展主控因素分析,发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BET比表面积与有机碳含量、石英含量、黄铁矿含量、伊/蒙间层含量呈正相关,与方解石含量、绿泥石含量呈负相关.结合实际测井资料优选敏感测井曲线,以每个参数单因素拟合获取的幂形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BET比表面积测井计算模型,起到准
研究所用油砂取自加拿大麦凯河区块,目前对于该区块油砂的热裂解行为尚不明确.本文针对该区块SAGD开采过程中,油砂的热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在200~400℃区间设定了5个反应温度点,进行了热裂解反应.测定了反应前后油砂的粘度、API°、四组分含量,胶质沥青质的CHSN元素含量、分子量、核磁氢谱,并对气体组成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了胶质沥青质的平均结构参数,拟合了降粘率-温度经验方程.结果表明,加拿
双水平井SAGD能够大幅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但由于油藏非均质性、长水平井的“跟趾效应”、井眼轨迹偏差等原因,可能发生水平井汽窜、流入剖面不均、汽腔发育不均,影响SAGD开发效果.本文测试了FCD完井技术在SAGD中的应用,在生产井部分井段安装FCD来抑制汽窜并使用CMG模拟了非均质油藏、不均匀井间距条件下的有无FCD的SAGD开采情况.通过分析生产数据、沿水平井段压力分布、入流剖面、蒸汽腔发育情况
微地震长期动态监测技术是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生产波及区监测地下应力变化诱发的岩石破裂活动,以实现对储层动态进行实时、长期监测.长期动态监测技术需要较长时间累积微地震事件以反应地下应力场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一个页岩气水平井组焖井与返排过程进行46天的长期动态监测实例分析监测结果.利用纵横波时差法对长期动态监测采集到的微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分析事件点定位结果、微地震信号特点、诱发因素以及微地震事件点时
中国西南地区每年钻数百口非常规水平页岩气井.然而,该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存在着井筒卡钻的风险,因井壁失稳而填埋旋转导向和井底工具等问题,大大增加了钻井成本和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对龙马溪组页岩岩心微裂缝宽度的调研与总结,发现绝大部分微裂缝及裂缝的分布规律,结合当量裂缝宽度的计算模型,得到某井破碎性页岩微裂缝当量宽度为1.9mm-2.8mm,因此采用人造2mm缝作为破碎性页岩封堵/堵漏的测试介
渤海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稠油储量占比超过了70%以上.从2008年以来,渤海油田逐步开展了多元热流体和蒸汽吞吐的热采先导性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为后续海上稠油热采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南堡35-2油田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海上稠油热采先导试验区,开发井型主要以水平井为主,采用裸眼砾石充填完井方式.不同于陆地油田,海上油田的热采长效防砂工艺一直极具挑战.结合室内实验模拟与现场
潜山油藏顶部注气重力驱开发后期,气体会突破射孔段进入井筒,导致气窜.为解决井筒气窜的难题,提出了气液分输的双管举升采油工艺.结合潜山油藏地质参数和双管采油工艺特点,利用渗流力学和多相管流理论,建立了裂缝性潜山油藏注气驱地层-井筒耦合模型.对气液分输双管采油系统进行了节点分析,采用双求解点方法进行求解,并以控气采液为目标进行举升参数优化.以Y34井为例,通过建立地层-井筒耦合模型对其双管控气采液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