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维成像在脊柱创伤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 :全国医学影像(厦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CT具有快速,连续扫描和采集容积数据等特点,因此所获得的数据可进行薄层重建,并送到工作站经计算机软件后处理可获得清晰的多平面(MPR)图像及立体三维图像。 本文使用PHILLIPSCTaura螺旋CT机,全部行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30-135KV,220-250Mas,扫描时间1s,原始层厚3mm,螺距1.25或1.5,将获得的容积数据以1.0或1.2mm层厚重建后输入工作站,用采用容积再现法(volumerenderingVR)进行多平面(MPR)二维重建及三维重建,并以旋转方式对三维重建图像感兴趣区域多角度观察,摄取最佳观察位置的图像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内皮分子遗传学及微血管构筑的异质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影像学进行早期诊断及相关生物学行为评价的依据。笔者采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徼血管成像(MVI)、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免疫组化以及透射电镜技术,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瘤及同种肿瘤不同灌注区域血管在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功能以及相关分子表达上的差异,从而为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可靠指标,并为进一步进行以肿瘤新生血管内皮为靶标
VVI技术是近年来评价心血管壁结构力学的超声新方法。此技术在二维灰阶成像基础上,采用超声像素的空间相干、斑点追踪及边界追踪等技术对心血管壁运动进行速度、应变、应变率多参数分析和评价,可以对组织径向、切向的运动及其运动矢量进行准确量化分析。本研究应用VVI技术观测不同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管壁运动,与正常组对照,分析其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等参数变化情况,揭示不同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
目前关于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已经有较多报道,但多数报道仅限于基础和前临床研究,关于正常组织向癌变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与癌性转化关系,尤其是微血管生成的影像学变化规律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能量多普勒(PD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MVI)技术检测正常乳腺-癌前病变-乳腺癌演进过程中微血管生长的形态学变化特征,以期为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药源性疾病(Druggenic diseases)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是一类由于药物在作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的同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在肺部而言,药物性肺炎是由于滥用药物所引起的肺部损伤性病变,是一种医源性的现代病。药物性肺炎由于缺乏临床、影像及组织特征而造成诊断困难,许多患者因诊断不明与治疗上用药不当
本室自2003年3月-2008年9月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肌肉损伤、肌肉疼痛、及软组织包块进行检查,其中42例肌肉组织病变均获得证实,本文将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
急性阑尾炎在急腹症中居首位,在病理上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的主要改变是充血、水肿和白细胞侵润,阑尾肿胀轻微。本文介绍了超声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
肥厚型心肌病是指是以心肌非对称型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本文介绍了超声和磁共振对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比较情况。
双子宫畸形(双子宫、双宫颈)早孕人流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本文介绍了一例双子宫畸形早孕并一侧宫腔积脓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浅谈了治疗过程和取得的临床疗效。
本文以各种原因首次申请作头颅CT平扫,并以眶耳线为基线、层厚层间距10mm作头颅CT平扫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3例,将两组患者的扫描图像及非颅脑性病变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随着DR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使得普通X线图像的计算机处理成为可能,巴氏X线眼内异物定位测量器是严格按照10%的放大率制作,因此在经过放大或者裁切处理后打印出的DR照片上直接使用异物定位测量器测量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本文回顾性分析52例DR眼内异物定位的测量方法,旨在探讨可行的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