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一般攻击模型,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人的内部状态间接地影响攻击行为。已有研究中,对可能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人因素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并对个人因素在大脑层面如何作用于攻击行为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发现可能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的认知、情绪和人格因素,同时从神经基础层面探索这些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人类连接组项目的 1072名被试为对象,使用成人自我报告的攻击行为症状分数等行为数据,并采用Free Surfer计算个体大脑结构的皮层厚度和皮层下区域的体积。对大脑皮层厚度的分析表明,攻击行为与左侧和右侧的额上回皮层厚度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情绪方面,愤怒,敌意,悲伤,知觉到的压力和生活满意度显著影响攻击行为,其中,生活满意度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关系;人格方面,只有神经质可以显著预测攻击行为;侧抑制和延迟折扣能力对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在回归掉单个情绪或人格变量后,攻击行为和皮层厚度的关系不再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考察情绪障碍和人格障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发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可以显著影响攻击行为,而反社会人格障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中介作用分析表明,愤怒,敌意和抑郁与焦虑症状相关的脑结构的皮层厚度分别对攻击行为可能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对皮层下区域的体积进行分析,发现左右侧杏仁核,左右侧尾状核以及左右侧壳核的体积可以显著预测攻击行为,并且,这些区域的体积在一定程度上与愤怒,敌意,抑郁和焦虑症状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愤怒、敌意、悲伤、知觉到的压力、神经质及抑郁和焦虑症状是攻击行为的风险性因素,生活满意度是保护性因素,这些因素和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的皮层和皮层下的大脑解剖基础,并且,愤怒、敌意及焦虑和抑郁症状相关的大脑结构对攻击行为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部分地支持了一般攻击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个体因素作用于攻击行为的机制以及其共同的大脑解剖基础,这对于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