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2年Terry首次报道早产儿晶体后纤维增殖(retrolental fibroplasia,RFP)以来,对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研究已走过70余年历程.随着对ROP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氧疗的严格管理、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疾病治疗手段的革新以及温和的发育性照顾策略,发达国家严重ROP已明显减少,仅见于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1].但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围产医学发展和普及相对滞后,临床救治管理水平较低,随着早产儿存活率逐渐升高,ROP发生率也在升高,正处于第3次流行浪潮中[2-4].我国对ROP的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直至21世纪初,大量ROP致盲患儿及其相关纠纷的不断涌现,才开始对ROP的防治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