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制陶与编织工艺--技术与图案的相互关系(以东亚为例进行研究)

来源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史前制陶与编织工艺进行了研究。编织工艺(绳索、篮筐等)与制陶罐是人类最早的手工艺中的一部分。考古记录显示,植物纤维编织约成熟于距今30000年,但制陶罐的发明则主要约在距今15000-13000年或稍早。最早出现陶器的地方是东亚,包括日本列岛,中国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朝鲜半岛。
其他文献
本文对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市区)出土耀州窑瓷器进行了研究。2009-2010年,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上仓桥路的原东南化工厂改建居房,出土一批诸多窑口的南宋宫廷用瓷残片,有的瓷片刻有字款。如越窑瓷片中刻有“殿”、“苑” “奉华”等字款,随同这批刻款片同一地层出土的有相当数量的耀州窑瓷器残件及其碎片。据我们搜集到的耀州窑瓷片,经拼接恢复原器物的有青釉印花盘等多种器形。1997年5月,在离此不远同属南宋皇城遗
本文对景德镇青白瓷与南宋宫廷用瓷进行了探讨。古都临安(杭州)是南宋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朝廷定都杭州后,形成了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宫廷祭祀、生活用瓷的大量需求,除了通过榷场贸易获得定窑、耀州窑等北方窑口瓷器外,自然主要使用南方生产的瓷器。政府除自办官窑以外,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方重要窑场,必然会引起宫廷的注意,得到朝廷的重视和定制,以弥补宫廷用瓷需求的不足。
本文对杭州卷烟厂出土的南宋官窑类型瓷片进行了研究。1997年,杭州卷烟厂扩建厂房时出土了一大批瓷片,其中有些瓷片颇类南宋官窑产品。本文即对这批瓷片的部分做初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浅见,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本文首先介绍这部分瓷片的概况和特点。从器物类型来看,这批瓷片包括盘、瓶、炉、洗、盏托、觚、套盒、盒、器座、供器、碗、器盖等十二大类,其中不乏一些体型较大的器物,如编号44(图1),胎和
南宋哥窑是古陶瓷研究中一个有争议的课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需要探明的问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传世哥窑”是否就是南宋哥窑?南宋哥窑的窑址在哪里?南宋哥窑与南宋官窑即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的关系?南宋哥窑和北宋汴京官窑的关系?南宋哥窑和五代浙江秘色贡瓷的关系?南宋哥窑是否就是陈万里、冯先铭先生所认定的龙泉溪口黑胎青瓷,它和宋代龙泉章氏制瓷集团的关系?本文对南宋哥窑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金丝铁线成就经典哥窑问题进行了探讨。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令人不解的是,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瓷,窑址至今尚未确定,哥窑是否存在遂成千古之谜。元代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的记载,明洪武时期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描述哥窑瓷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明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首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场的故事,哥窑出产开片瓷,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有关哥窑的文献、历史、考古实物考察,结合文化演变论证了哥窑崛起于南宋末年之龙泉,“哥哥洞窑”即为南宋末年至元代末年的原始哥窑,具体窑址就在龙泉,其产品是以南宋官窑为样本,先是南宋官窑的补充,后来,由于条件好,加上章生的努力,越来越呈现哥釉自身的特点,至元代成为代替南宋官窑的后起之秀,成为延续南宋官窑精神的一个标志性贡献,哥窑也从一个地方性小窑口一跃而上升为影响全国性的大窑口,但这个
本文对素可泰府西萨查那莱窑产西萨查那莱青瓷进行了分析。多年前泰国艺术院在素可泰府进行的考古项目发现了在Maung区的Muang Kao分区和西萨查那莱(Sri Satchanalai)区的数个窑址。这些窑址的年代可能约为公元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早期,而只有在西萨查那莱地区的窑址能够生产青瓷。青釉粗瓷是西萨查那莱青瓷的主要特产。此类瓷器的釉色通常为浓厚的半透明绿、青绿、暗蓝、翠绿,装饰技术为雕刻、镂雕
本文对单柄大口杯与有柄杯进行了研究。酒类的酿造和蒸馏是文明社会历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世界上的大多数文化喜爱烈酒,欣赏其带给宴会和节日的轻松和兴奋的欢乐感觉。另外,酒类也用于宗教仪式中诱导精神交流或为崇高的神灵充当祭品。比如在中国,传统上认为用于礼仪目的的酒类发酵始于传说中夏朝的建立者禹帝。在青铜时代,已有文字记载,描述了酒类如何在宗教或典礼中,用作仪规祭品奉献给神明和先祖,而在宴会中也以饮酒为乐。
本文对于Bencharong和LaiNam Thong鉴别进行了探讨。Bencharong是一种中国外销珐琅彩瓷,于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早期专为暹罗(泰国)宫廷制造的,关于什么是Bencharong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仅对其为中国制瓷胎、器身饰满亮丽珐琅彩绘的白釉瓷这一点达成一致意见。器型主要为泰国或源于中国的食器、皇家宫廷女子使用的化妆盒,基本图案是源于自然、宗教、民间故事等方面的文化以及包括真
在诸多伟大的发明中,中国赐予世界的是高温陶瓷及其烧制所用的窑炉。这些奇迹直到十六世纪才传到西方,而在此前,这一工艺早就传到了高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现在的证据表明,在东南亚方面,中国工艺的传播主要有两波次,其间相隔了一千年。第一波次是在汉朝取道沿海扩展至越南,并最终进入柬埔寨,而第二波次则是通过内陆路线传到了缅甸和泰国。本文通过柬埔寨Torp Chey窑的发现,分析了中国对东南亚窑炉形态学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