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的综合防控

来源 :第三届海峡两岸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u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柑橘黄龙病的综合防控方法,采取抗生素和热处理砧木种子、接穗,以及用珠心胚培养、茎尖培养和茎尖微芽嫁接等技术获得无毒接穗,在隔离条件下繁殖无毒种苗,是实现柑橘健康栽培的重要途径;做好柑橘果园黄龙病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清除田间病株是有效控制黄龙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及时发现和有效扑杀介体木虱,也是综合防治中最重要的环节。控制黄龙病的经验证明,柑橘木虱防除彻底的果园,黄龙病发生轻。除传统的春、夏、秋3个嫩梢期喷药防木虱外,加强防治晚秋梢、冬梢和越冬后的木虱成虫也十分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虱蜻脲亚致死剂量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为该类药剂在棉铃虫持续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虱螨脲亚致死剂量处理棉铃虫1龄幼虫和3龄幼虫.结果:虱螨脲是有较强后效性的杀虫剂,能降低棉铃虫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提高畸形蛹、畸形蛾比例.1龄幼虫按0.1mg/kg、0.2mg,/kg一次饲毒后,化蛹率分别为20.00%、15.50%,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处理代雌、雄成虫羽化率分别下
为研究蜡蚧轮枝菌侵染蚧虫体壁过程中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作用,用朝鲜球坚蜡蚧、樱桃朝球蜡蚧和日本蜡蚧的表皮分别制备成培养基,培养蜡蚧轮枝菌菌株No.V3.4504,连续培养8天,测定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发现:在3种蚧虫体壁培养基上,该菌株的蛋白酶活性从第2天开始增加,到第6天达到最高值,然后降低.其中在朝鲜球坚蜡蚧和樱桃朝球蜡蚧表皮培养基上的蛋白酶活性相近,在前6天都明显比在日本蜡蚧表皮培养
本文阐述了害虫生态控制技术面临的发展机遇、基本理论、主要手段以及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并介绍了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开展害虫生态控制方面的工作。
本文基于“无公害农药”和“生物技术农药”的研发应用,尤其是“农药无公害化”策略的实践,笔者提出“植物保健,和谐植保”的概念和理论。
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新疆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应用历史发展,结合未来新疆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将成为新疆害虫可持续防治技术热点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克纹灵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进行克纹灵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田间试验,在用药量为100~125g/亩时,药后25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0.77%~77.91%,爱苗的防治效果69.32%,同时该药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4.54%~ 76.12%.试验证明该复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效.
在室内用行为学试验方法,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对苹果绵蚜蚜小蜂成虫趋避光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改变白光的光强度对苹果绵蚜蚜小蜂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苹果绵蚜蚜小蜂在440nm、380nm等短波长的光段表现出较强的趋性,而在460nm、483nm和562nm等波段趋性不明显。随着白光光强度的增大,苹果绵蚜蚜小蜂成虫趋光作用越明显。苹果绵蚜蚜小蜂避光作用不明显。
本文报道在室内限定温度(26±0.5)℃,相对湿度(65±3)%条件下,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Poppius)若虫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sande)的捕食功能.1.东亚小花蝽若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量.在试验条件下,东亚小花蝽2龄、4龄若虫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限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的速
本文对苹果绵蚜蚜小蜂的羽化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苹果绵蚜蚜小蜂的羽化高峰出现在早上5:00~7:00时.雌雄虫的羽化率分别为(46.506±0.8668)%和(51.8471±2.8193)%.之后苹果绵蚜蚜小蜂的羽化率逐渐降低.至夜间羽化率降至最低点,基本不羽化.雌雄虫羽化节律大致相同,无显著差异.
本文选取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及其重要天敌一幼虫期内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为体系,采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离子色谱分析仪检测了小菜蛾血淋巴中的游离氨基酸,研究小菜蛾不同发育时期及被寄生后游离氮基酸组成和浓度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