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化学复合驱技术研究及矿场应用试验

来源 :中国采油工程技术及油田化学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n0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矛盾越来越突出,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探讨采用复合驱技术以改善水驱的"指进"、"突进"和油的"圈捕",以增加原油产量、提高石油采收率.在驱油机理、化学剂复配、以及室内物模驱油效率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3个井组实施了矿场应用先导试验.取得了室内物模提高采收率10~25%,矿场试验增加可采储量33.8%、提高采收率20.4%的良好效果.随着复配体系的深入研究和矿场工艺的逐步完善,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好;随着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后期化学复合驱技术将越来越具优势.
其他文献
研究了低渗透油藏机采方式综合分析与优选以及有杆抽油系统效率计算与提高措施,在此基础上运用VB编写了低渗透油藏机采方式优选与系统效率优化软件,并通过现场实际测试验证了软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对软件优化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优化后提高了油井的系统效率.
油井无缆声导测试新技术能够实现井下仪和地面之间的无电缆信号传输,在信号传输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利用该测试仪能够用于常规压力计难于施工的水平井、大斜度井、封隔器分采井及小井眼等井况,能够长期在井下工作,能够及时的把井下信息发送上来,大大减少井上施工作业量.整个系统具有井下长距离遥传信息的功能,是试井技术上的重大技术突破.
针对高温下,固井用G级水泥的生成产物问题,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水泥浆生成产物的成份及其产物的微观形态结构,并分析出了不同产物及结构对水泥石的影响.
为探讨油田高含水期后油水井微生物堵水调剖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将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的菌种及其营养液连续注入地层中,封堵裂缝及大孔道,扩大注水波及体积.通过菌种及其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特性研究、岩心注入能力及生物聚合物产出能力研究,通过扶余油田油水井堵水调剖矿场试验的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明确了影响微生物堵水调剖效果的主要环节与因素.在单井平均日产<0.7t的试验区内,油井微生物堵水调剖14口,累增油152
诸多因素影响化学复合驱聚丙烯酰胺(HPAM)浓度的准确测定,特别是大剂量调剖剂与表活剂的使用,更导致HPAM常规检测法产生严重误差.由于化学复合驱中表活剂检测方法至今没有建立起来,而使HPAM的准确检测变得更为重要.针对HPAM矿场实际检测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影响测定的主要因素,实验建立了双波长和三波长法HPAM准确测定技术,稳定了反应条件,抑制了副反应的发生.HPAM准确测定技术的建立,减少
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提高,大斜度井在矿场已有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稠油生产.辽河油田稠油、特稠油的开采,大量地采用了大斜度井,进行平台井开发.随着生产的进行,大斜度井生产暴露出不少问题.大斜度井井眼轨迹复杂、深长,抽油杆柱与油管之间直接发生摩擦导致杆管严重磨损,严重影响油井正常生产检泵周期.介绍了防偏磨技术在治理方面的应用,原理及效果。
表面活性剂菌是微生物驱替和油井清防蜡的必备菌种,本项研究依据MEOR技术研究工作的实际,建立了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筛选、培育、采油性能指标测试分析及油藏适应性评价等基本实验研究的技术方法.通过对菌种生长及代谢规律的研究,确定了菌株的培养条件和适宜的发酵培养基组成.这种由脂肪酸、氨基酸、多肽构成的肽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能耐受高温、高盐和高矿化度,适应PH值范围广,对原油具有乳化、增溶、脱附及降粘作用.
为考察油层内源菌采油能力和应用潜力,掌握内源菌采油的机理、特点、基本方法及矿场实施工艺,在微生物采油优势区块对油层内源菌进行了重点调查和性能评价,在室内物模驱油效率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几种优秀内源菌进行了矿场应用先导性试验.通过对笼统激活、放大回注、调剖调驱矿场试验内源菌的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说明了影响矿场试验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油井激活内源菌4井次、增油159t,注水井激活内源菌11口、增油1
目前海洋平台井距较小,使用现有地面采油设备空间受限,然而海上稠油油田没有自喷能力,须借助采油设备,井下双螺泵以高压液体为载体,将地面能量传输至井下,带动井下双螺泵组将原油提至地面,减少了地面抽油设备,有效节约空间.同时,井下双螺泵完善了无杆泵功能,泵下深可达2200m,耐高温达120℃,举升液量在10~1OOm3/d之间.适合海上丛式井、大斜度井、水平井,以及深井、出砂井和稠油井,尤其对于月东海上
压裂作业是油气田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压裂作业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对环境有极大的危害,针对辽宁省某油田压裂返排液低浓度、难降解的特点,本实验找到一套切实可行的"混凝-氧化"处理方案,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处理条件,最终出水的COD降到90.7mg/L,达到地方排放二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