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综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分析

来源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分析了水资源规划对对周围环境、地表下沉、地表水污染、再生水的影响,其次对水资源综合规划实施方案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应系统全面的考虑、改进规划技术和思路、改进相关法律政策和增强管理部门工作协调性。
其他文献
基于GPS/INS的组合定位技术在高精度定位定姿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消除惯性传感器固有高频噪声的影响,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进行信号降噪,构造GPS/INS紧耦合Kalman滤波模型,利用GPS量测信息校正IMU低频系统误差.针对惯性导航方程中的重力误差影响,采用EGM2008重立场模型进行重力扰动与垂线偏差分量补偿,研究了重力误差信息对系统定位定姿精度的影响,并分析了重力矢量误差的随机建模方法.
青藏高原南麓地区的强深对流系统的分布与南亚夏季风密切相关。南亚夏季风爆发前(3-5月,簇类一),洋面上风速较小,当偏南气流向北遇到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形的作用下被迫抬升形成爬流,导致强深对流系统主要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麓东部地区。南亚夏季风爆发期间(5-6月份,簇类三),洋面上西南风开始增强,来自洋面的偏南气流遇到青藏高原后开始向西北绕流,水汽输送通道开始发展并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发生的强深对流
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监测的闪电定位资料、中国天气台风网提供的台风资料以及NCEP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的闪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风眼壁闪电密度远高于其他区域,台风增强时眼壁闪电密度大于减弱时.眼壁闪电爆发出现在台风急剧增强阶段、台风强度达到最大之前以及台风转向之前.闪电易发生在眼壁区和云顶亮温低于220 K的外雨带对流区内,WWLLN和LIS所观测到的闪
长江黄河源区特殊的高寒与冻土环境使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十分敏感.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本文利用1969年的航片和1986年、2000年、2007年、2013年的TM影像,通过实地考察和目视解译,对各个时期的长江黄河源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各个时期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特征.并结合45年间的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相对湿度以及潜在蒸散发数据,探究
海冰干舷高是计算极地海冰厚度的重要参数.介绍了计算干舷高的方法,利用2010~2012年间IceBridge航空激光观测数据,得到沿测线的干舷高,并根据航线交叉点处不同时间得到的干舷高计算了干舷高变化率,经统计,共得到138个交叉点,其中82%的交叉点处干舷高变化速率在-30~30cm/yr范围内.同时,在覆盖IceBridge的观测区域内,利用2003~2008年间的ICESat海冰干舷高和冰厚
RRTMG(Rapid Radiation Transfer Model for GCM )辐射传输模型被成功引进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FAMIL中.本文首先详细比较新引进的RRTMG与模式原有的SES2两套辐射传输模型的差异;其次,通过比较一组标准AMIP试验和一组辐射模型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两套辐射传
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相邻并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两个源区的水资源以冻土和冰雪形式存在,并为各自的流域提供了8%和38%的水资源量.本文基于长江源和黄河源22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分析了最近50年来的年和季节最高、最低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和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唐乃亥水文站的年径流数据和青藏高原积雪深度、湖泊数量和面积总量数据,分析了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及气候变化对它
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全面反映每一项活动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与作用.针对现有模型(1)未能突出细分水活动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全面关联效应;(2)不能有效分析水利活动与措施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效应以利于正确判断、选取科学方案.面向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案效果评估与决策支持依据的需求,根据水活动特点,在现有模型中开发设计水源替代模块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模块,细分了具有替代关系的原水、自来水
玛雅雪山(4447m)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冰川地貌比较典型.应用光释光测年(Optical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OSL)对其冰川地貌发生时代进行定年,结合地貌特征,确认玛雅雪山末次冰期发育两次冰川作用:第Ⅰ组冰碛物年龄23.2±1.0ka,上覆沉积物年龄2.9±0.3ka,2.3±0.1ka,判断该套冰碛垄属于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
以青藏高原77个气象站点30年温度数据为基础,利用补点、插值等方法绘制了青藏高原地区等温线图,结合《中国冰雪冻土图》,将青藏高原冻土以大片多年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和高山多年冻土三种类型进行区分恢复.通过研究现代气象数据与现代多年冻土界线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地貌证据,分别以降温9℃和升温4℃,重建LGM和Altithermal两时期冻土边界.LGM时期大片多年冻土南北界扩张明显,冻土下界较现代低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