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广场小气候要素与空间竖向关系测析--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例

来源 :中国第一届风景园林与小气候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影响,上海环境灾难频发,出现热岛效应、洪涝灾害、雾霾污染等气候问题,人居环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城市气候恶化与人民追求健康舒适户外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广场作为城市高密度开敞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类型之一,是城镇居民户外活动的常用空间.然而城市广场面临夏热冬冷的突出小气候矛盾,严重制约广场空间的使用.研究城市广场小气候改善的方法,对于提高人类聚居环境质量和城市活力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系统了解上海城市广场小气候要素与空间竖向之间的关联特性,通过实测实验进行不同高程、坡度、坡向条件下的小气候比较,进一步提出以改善小气候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方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城市广场空间竖向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①以改善夏季小气候为主的城市广场,宜减少下沉竖向空间的设置,宜设置北向斜坡或台地,减少太阳辐射、提供阴影,有利于夏季散热并达到纳凉需求;②以改善冬季小气候为主的城市广场,宜增加下沉竖向空间的设置,设置南向斜坡或台地,从而起到防风保温的作用;③城市广场在夏季空气温度偏高,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复合垂直流芦苇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效率,并将其运用于高效处理海水养殖外排水,构建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外排水脱氮效率的研究试验。养殖外排水选择海水养殖大菱鲆外排水;水生植物选择芦苇,种植密度为64株x m-2;湿地系统基质填料选择珊瑚石、蛭石和细砂。在系统未循环的情况下稳定运行一段时间,探究不同基质层与系统氮效率的关系。在系统循环条件下,探究添加硝化细菌和调节间歇进水方式对系统脱氮效
会议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氮响应机制对研究生物脱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X3(Halomonas alkaliphila)生化周期与培养液中氮形态的关系,对该菌的脱氮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1)含混合形态氮培养液中,细菌X3在对数生长期主要进行有机氮的降解;整个周期中,氨氮先升高后降低,48h达到最高值,亚硝酸氮先升高后降低,第4天达到最高值,硝酸氮表现为先下降,4
为了探究不同耐盐植物对海水养殖外排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构建了2套实验室规模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比分析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外排水的效果.结果 表明,在高盐胁迫环境下互花米草生株高及生长量均高于芦苇,2种植物人工湿地对CODMn、NH4-N和磷的去除效果显著.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对CODMn
会议
选择对生活污水高耐性和对营养物高去除率的湿地植物被认为是提高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经济有效的方法.弄清湿地植物对生活污水的耐性和营养物的去除机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湿地植物的渗氧及根际氧化形成铁膜是湿地植物适应湿地缺氧环境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模拟污水培养实验系统研究了湿地植物的根系渗氧、铁膜的形成对生活污水的耐性和营养物去除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 表明:在相同的水处理(对照水、25%和50%污水)条件下
海洋牧场建设与大规模增殖放流已成为我国沿海恢复和养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音响驯化技术作为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之一,对于人为控制海洋牧场牧化品种行为及提高增殖放流的苗种成活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南海区具有代表性海洋经济物种黑鲷、黄鳍鲷、斑节对虾,针对音响驯化、增殖放流关键技术开展了室内、开放水域、自然海域音响驯化技术的研究,并模拟增殖放流开展了音响驯化增殖放流技术研究.结果 显示:400Hz方波、
会议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小尺度范围的人居环境受到人们更为密切的关注.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与人居环境小气候的影响因素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水体在营造小气候中的应用性作为切入点,分别从灌溉与排水、采暖与冷却以及水体对园林景观中照明、香气流动的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出水体对风景园林小气候改善有着重要影响,水是源于自然界的小气候调节机制,能够作为最基本的小气候调节要素广泛地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以期对当代风景
为阐明街道绿化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PM10的扩散影响,科学指导街道绿化种植设计.本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行人活动较为密集的支路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8种典型绿化模式,利用城市微气候软件ENVI-met对来流风与街道长轴正交、45°斜交、平行3种条件下机动车排放PM10的扩散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绿化模式对人行道行人呼吸高度PM10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①街谷种植绿化带后各模式两侧人行道PM10平均浓度均有所增
以往关于植物降温增湿效应主要基于绿带等大尺度测量和利用光合仪对叶片进行微观测量分析研究,模糊了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影响.该研究基于纯林群落的小尺度实测,采用Stata虚拟变量回归分析法,探讨了降温增湿作用与疏透度、郁闭度的影响关系,并提出群落参数的最优阈值.结果表明,郁闭度和降温、增湿作用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疏透度和降温、增湿作用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但影响都不显著.郁闭度在0.81~0.85,疏透
街道空间是城市通风廊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高密度的城市区域更是如此.当前对于街道空间的通风效能的分析多从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入手,尺度较大.一方面,缺少相对较为精确的微尺度条件下的街道通风机制和效能的分析.另一方面,街道上附属的绿色基础设施如行道树等已经被证实在降低街道空间近地温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少街道空间的空气污染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在应对城市通风问题中也存在减缓风速、消减风能等影响
为揭示水景对上海夏季城市广场的降温效果,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和世纪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广场中动态水体(喷泉组)、静态水体(水池组)和硬质铺装(对照组)进行小气候要素的连续监测,基于夏季收集的气象数据,分析水景与场地微气候要素太阳辐射、表面温度、空气温度和人体热舒适度的关系,分析水景和小气候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降温方式的小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水池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喷泉在降低日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