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了许多有关民族发展重要理论。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至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等,这些都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本文主要分析党和国家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及实施的一系列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以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其他文献
@@吉林省梨树县胜利果乡农民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于2001年12月19日由郭连伟为首的四户农民发起成立,注册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胜利乡郭家窝堡村一社。合作社现有社员70户,80%为本村村民。
@@2003年11月10日,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闫家村5户农民发起成立了梨树县百信互助社。互助社的成立缘起于一个卖羊事件。2003年9月,闫家村九组的5户社员一起与买羊商贩“谈价”,将一家一户分散出售羊只的传统方法转变为5家联合、“整体”出售。结果每市斤多卖了0.3~0.5元,每只羊较过去多卖了20~30元。
@@姜庄合作社是一个融农资服务部、养兔协会、养猪协会、文化协会、妇女协会、老年协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于2004年10月,经鱼台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为社团法人。在2007年7月将注册为专业合作社。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为对待违法青少年设定了国际认可的最低标准。这些标准为青少年司法政策和实践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法律框架。所有签署该公约的国家都面临着将原则付诸实施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是社会性和政治性的。
引导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现阶段我国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民族宗教作为客观存在,也有着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引导民族宗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义,也是民族宗教发展的客观必然,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境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边境贸易的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所制定的优惠政策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进而直接影响着边境贸易的发展趋势。60年来,云南省与周边邻国的边境贸易有了快速发展,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进步、增进云南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法系实际上包含了国家制定法和习惯法两部分。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不能忽视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本文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形成和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正确引导和处理习惯法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民族团结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60年。党和政府在致力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国家统一的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呈双向、对流迁移,规模较之以前加大,速度相应加快,次数也相对频繁。然而,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口迁移不仅影响着民族关系,民族关系也对各民族人口的迁移动机和迁移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当今社会各民族人口流动和民族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乌兰浩特市农牧地区婚姻观念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蒙汉民族对婚姻态度的变化与民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从民族通婚层面反映建国以来农牧地区民族关系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