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夹点技术在区域能源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

来源 :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85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是中国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和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实现低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战略意义.以苏州吴中太湖新城为例,在区域能源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用碳夹点分析技术对能源系统进行系统分析,运行累积能阱-累积CO2排放量和累积能源-累积CO2排放量组合曲线,确定不同情景下最小可再生能源用量、能源供给结构及其对应的CO2排放量,实现区域能源系统CO2排放量削减20%的目标.
其他文献
步行道路热环境是校园室外热环境的重要部分,文章从步行道路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广西大学的典型步行空间热环境测试和空间形态分析研究,对广西大学现有的步行道路和步行道路节点提出了夏季热环境优化方案,并对部分典型步行空间进行优化改善设计,为夏热冬暖地区高校的步行道路热环境优化提供参考改造依据.
作为广西大学绿色校园改造设计研究的一部分,文章对广西大学水系统进行绿色化规划研究.文章从热舒适和景观效果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分别对广西大学水系总体规划、室外地面铺装、人工湖驳岸和水体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再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和《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4-2013)对校园水系统的现状特性进行分析,得出校园水系统规划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探索广西大学水系统绿色化改造设计的方法.
在英国,大学是庞大而有影响力的组织.由于大学的规模,它可以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环境管理系统(EMS)日益兴起,以帮助各单位,组织,机构来改善其环保表现.EMS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减少资源使用和污染、遵循相关的环境立法、协助风险管理、提高企业信誉和节约成本.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高校特点评估其EMS采用程度,识别推动EMS发展的驱动力和阻碍EMS开展的障碍因素.本研究成果为建立了以EMS为基础的支
本文选取香港四所高等院校中14栋校园建筑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立面遮阳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立面开口遮阳、建筑一体化遮阳和建筑附着遮阳构件,旨在反映在夏热冬暖的气候条件下,校园建筑通过立面遮阳设计来调节室内的光热环境.通过香港校园建筑立面遮阳形态的研究,可为相同或相近建筑气候分区的校园建筑的设计和校园旧建筑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在示范区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提升学校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在绿色生态规划、海绵校园、复合能源系统、智慧校园、绿色建筑和绿色校园、绿色基础设置建设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工作,经评估在规划落实、环境和经济效益方面成效显著,可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绿色校园规划建设运营提供有益经验和可资借鉴的参考范例.
本文在对绿色建筑内涵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被动式策略与寒地绿色校园设计的关联机制,通过沈阳艺术幼儿师范学校新校区的适寒设计解析,从群体形态布局、单体形态设计、交往空间建构等方面阐述了基于被动式策略的寒地绿色校园适寒设计方法并得出了回归建筑设计本体的寒地绿色建筑创作观的实践启示.
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核心区为研究对象,从物理环境和师生使用体验的角度入手,在利用物理环境模拟日照选定优质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借助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影响师生使用体验质量的5大关键因素,引入重要性—绩效分析法,结合重要性评价和实际表现绩效,针对现状校园公共空间多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指导优化有序实施.例如管理机构严格执行绿色校园管理工作措施,以及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每学年度向上级行政部门和教代会汇
在吉林省白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能源规划既要满足城市中人们生产及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城市环境保护的需求.能源低碳转型在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启到示范作用.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将有力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并将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加强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替代传统能源,直接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生活和
徐州市新城区位于徐州市东南方向,距老城区8公里,总规划面积约51.66平方公里,可容纳35万人生活居住.新城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以"建设活力宜居的低碳生态城区、提升新城区吸引力"为目标,贯彻落实紧凑空间、低碳建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七大战略",打造"便利"、"品质"、"活力"、"高效"新城区.以"七大战略"为导向,规划地下空间、能源、绿色建筑、交通、水资源、固体废弃物和生态景观的技术方案,从技术
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州古城西侧,全区总面积223平方公里,总人口77.48万.高新区以"生态、集约、宜居"为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全面统筹推进城市绿色生态建设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明确的部门联动机制和责任分工,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形成了新常态下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区范例.高新区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解决城市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日益突出的矛盾,探索科技与文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