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当汤及其加减方临床对照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5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抵当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与阳明蓄血证的主方,其方由大黄、桃仁、水蛭、虻虫四药组成。前二者是植物药,后二者是虫类药,此方集活血药之大成,具有活血通络,逐瘀攻下之功效。随着抵当汤临床治疗的疾病谱的扩大和药理研究的深入,如临床中有不少机构用此方治疗脑卒中等疾病,并对其开展临床对照研究,所以有必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抵当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对照试验在科研设计、实施过程和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现状。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评价国内抵当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的真实性和相关内容,为抵当汤及其加减方的系统评价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伤寒论》在六经经文中有关针灸治疗六经病变、禁忌及六经病理与腧穴关系等的论述是言简意赅,匠心独运,颇具特色的。笔者总结《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外感内伤皆可出现,缘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朝食暮吐谓之“胃反”,泛恶欲呕谓之“恶心”,凡此皆属呕吐之类。其实呕与吐往往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早在《黄帝内经》中对呕吐已有论述。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呕吐证治有较大发挥,立法遣药,言简意赅,所涉及内容广泛,形成
肾为先天之本,从古到今的各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肾病的治疗。古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立少阴专篇对肾病进行论述;在《金匮要略》中也多处提到了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原则,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肾病理论。笔者对张仲景治疗肾病方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对临床治疗肾病有所提示。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活动。清代医家柯琴曾说:“仲景约法,能合百病,不专为伤寒一科耳”。后世医家将其扩大用途,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本人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工作,常常应用经方处理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本文结合医疗实践,就肾脏疾病治疗中应用经方的情况做以初步概括。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且在此书中位于下品药之列,而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却有30首方用到此药,现在它更是医生笔下最常开的一味药。笔者仔细研读《金匮要略》,发现仲景对半夏的配伍应用尤为灵活多变,本文现就将其配伍规律浅析。
金匮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又名八味肾气丸,是一首配伍严谨、构思独特的经方。方药组成为: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该方自创立以来,一直是被习用于延缓衰老、治疗老年病的常用方剂。清代《雷氏医书三种》中说:“凡治小儿以六味,治老人以八味。”当代医家将其广泛地应用在老年期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本文现就其应用进行综述。
《伤寒论》的研究历1800年不衰,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仅论著就不下5百多部之巨。作为中医五年制本科生的教材,从一版至七版,也越来越厚,内容不断扩展而更见详实。怎样准确理解《伤寒论》,特别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讲解有关脉证及其学术问题的分寸,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一直是教学工作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笔者历经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亲身临床实践的不断体验、印证、思索和探究,深深体会到《伤寒论》
《伤寒》、《金匮》作为经典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经典教学在整个中医教学中的地位却有不少争议。这些年来,各中医院校一直把它列为基础课传授,去年在全国第二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朱良春教授提出:“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的著名演讲,更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例如近十多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呼吁:《伤寒》、《金匮》为经典教学要回归临床,只有实践才能有活力,才能宏扬优秀古代文化,并率先带头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说经典
医案,又称诊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即由医生将病人的症状、病因、脉象、舌象、病机、诊断、转归、治则、注意事项等作概括简要的记述与分析,同时录下药物名称、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法等治疗措施,从而形成的文字资料。与现代医学的病历档案不同,医案是医生临床思维活动的记录,辨证论治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所以名医验案就是说宝贵的名医经验库。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号称“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本文介绍了《伤寒杂病论》方的对症加减,并以小柴胡汤证变证加减方为例进行分析,简述了辨病选方例。综合分析说明中医并非只有辨证论治病选方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