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吴楚治疗劳倦内伤验案二则

来源 :第三届全国新安医学流派专题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625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研究新安医学著作《吴氏医验录》中两则病案,探讨新安医家吴楚对劳倦内伤的治疗特色经验进行分析,并思考其他医家误治的缘由、错误的辨证思路.从而对劳倦内伤达到深刻的认识,了解如何对劳倦内伤的正确辨证.对分析劳倦内伤的病症特点领悟吴氏的用药习惯.
其他文献
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活条件的提高,让人们对于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对于养生保健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社会上开始涌现了大批养生保健产品和大量良莠不齐的养生保健方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现代人所特有的养生保健形式,不同个体的不同体质养生方法不同,不同环境不同气候养生方法不同,不同饮食习惯养生方法不同.现利用新安医学中的“固本培元”、等重要思想阐述具体的现代养生疗法。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中医学受其思想影响,用其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提出了气机和气化的概念.“气”在中医学中无处不在,概念也不尽相同,本文浅谈善于继承、勤于思考的新安医家对“气”概念上的探索与创新,以简单梳理新安医家对中医发展所做出的部分贡献.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安徽歙县岭南人.生活在清·康熙,雍正年间.幼业儒,精研《周易》,广泛阅读古今医籍,致力于虚劳病的研究,并汇有《不居集》.大多数医家只知治脾用辛温香燥之品,不知使用甘凉滋润之品有益于理脾阴,吴澄发展了脾胃学说,尤其补充了脾阴学说,认为补脾阴以扶脾阳也是阴阳的另一个方面,指出:虽日补阴,其实扶阳.在治疗脾阴虚上,吴澄所创的有效方剂,扶阳与补阴的组方原则以及选用血肉有情之品,为理脾
新安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地域性综合性流派,它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名医辈出.其中“六大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郑重光、程杏轩、叶天士、吴楚,均博览群书,临证精思,医术精湛,医著煌煌,享誉杏林,为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素圃医案》、《杏轩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吴氏医验录》等为他们的代表作品,是临床经
《黄帝内经》继承了先秦时期“重土”“重中,,的思想,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重脾胃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新安医学流派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学术流派,历代新安医家皆承《内经》经旨,视调补脾胃为王道,在对《内经》脾胃思想的继承中实现了创新与发展.
王任之出身于医学世家,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其毕生行医五十余载,学识广博、经验丰富,临床治疗各科疑难杂症,疗效确切.《王任之医案》由后世整理而成,体现了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所载医案中可以了解到王任之临证辨治急性脊髓炎多从魄门入手,并抓住“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观点,以开魄门、通大便为原则,运用润肠通便、清热利湿之品,治验颇丰,临床疗效显著.
从《吴氏医验录》治产后发热验案两则可知:吴楚重视产后发热病因病机,擅从补虚入手,敢用人参,立温补之法,一者人参、黄芪类甘温之品益气扶正化湿通络,一者当归、熟地类厚润之品滋养营阴补血和血,倡养血益气,滋补肝肾,忌误诊为外感风寒,不可作外感治而乱投防风、羌活类发散之药.明辨标本缓急,善用参姜附回阳救逆,体现了吴氏温补学术思想特色.
现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加等,失眠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本文通过总结《王任之医案》中王任之对失眠的论治,从病因病机及辨治特色两大方面介绍新安医家王任之治疗失眠的经验,王氏临证多从心、肝入手,重于疏肝、宁心,方以潜镇介类、养心安神之品为主,善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疏肝宁心以安神,并常佐以小麦、大枣补养心气,疗效明显.附典型病案2则以验证.
《医学心悟》为程国彭潜心研究伤寒数十年所著,书中第二卷伤寒门对《伤寒论》中痛证的辨证与治疗,独具特色和新意.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主张痛证以部位来分类和命名,主要分为头痛、身痛、胁痛、腹满痛、腹中冷痛、咽痛等;二.痛证传变概以传经、直中,传经多为热证,直中多为寒证;三.痛证治疗统以四字八言,四字即为表里寒热,八言即为表寒、里寒、表热、里热、表里皆热、表里皆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从《王仲奇医案》治月经后期验案三则可知:王仲奇临证精于辨证,以经络、脏腑为依据,重肝脉,补脾肾,调奇经、奇恒之腑,方灵活,药轻灵,善用花类,屡起沉疴,系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