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修复技术在欢喜岭油田的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欢喜岭油田稠油、稀油井套管损坏严重,影响油井正常投产的生产实际,应用了开窗侧钻、套管补贴、加固防砂、取换套管、开窗加固防砂等5项套管修复技术.其结果:基本满足套管损坏井的大修复产要求,取得了显著的套管修复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辽河油田热采锅炉目前自动化控制的现状,总结了热性锅炉实施MFA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点、取得的经验和认识,对该系统的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针对进一步完善油田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提出了明确见解,对不断发展和应用新的热采锅炉自动化控制技术及自动化系统改造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分层注水技术、机械找堵水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各种技术在油田的应用情况,以及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前景和一些建议,以供生产实践中借鉴.
兴隆台采油厂所管辖油田均为砂岩油田,在油田日常生产过程中,各联合站原油脱水处理系统每年伴生近5000m的含油污泥;同时,兴隆台采油厂稀油注水开发经过30年的开发历程,目前已处于特高含水后期,注水效果逐年变差,水驱采收率低,注入水沿高渗透层串流,而低渗透层因未受注水波及仍具潜力,注入水的波及效率是限制采收率提高的主要矛盾.有鉴于此,我厂开展了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的研究,在兴58断块进行了先导性试验获得了
锦16块西部兴隆台油层为欢西油田最大的稀油主力区块,在高效开发20年后,于1998年末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面对断块特高含水阶段出现的产量下降、递减加大、措施有效率降低等问题,通过加强动态分析、开展油藏精细描述、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时采取周期注水、部署"聪明井"、应用新工艺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进行断块综合治理,实现了断块特高含水期的稳产,进一步提高了断块的开发水平.
大洼油田为复杂小断块油田,投产初期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发,油井生产特点表现为: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地下亏空严重等不利局面,开发形势极为严峻.为掌握油田开发主动权,油田先后在清5块、洼9-36块、洼16块进行注水开发,在对这些断块进行详细注水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油田下步注水工作方向,不断增加水驱开发储量,扩大注水效果,使油田开发步入良性循环.
杜66断块属于典型的薄互层状普通稠油藏,1986年投入热采开发,通过注汽参数优选,以及吞吐中期以后采取调层补孔、侧钻、选注、选采等措施,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吞吐阶段开发指标高于同类油藏和方案指标.目前进入高周期吞吐,地层压力低及层间矛盾突出为该块主要矛盾.为了寻求吞吐后期有效开发手段,1991年开始陆续进行了汽驱、气水交替驱及热水驱试验,取得了一定经验.本文结合试验中的认识,初步分析了该块转换开采
黄沙坨油田是沙三段火山岩油藏,储层为粗面岩,埋藏深,勘探开发投资风险大.为了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在产能建设过程中,紧密跟踪试油试采成果,及时调整实施及部署,探索识别裂缝的测井系列,改进和优选适合该油藏的钻井完井技术、射孔技术及压裂酸化工艺技术,加强资料录取,不断加深对油藏地质特征和生产特点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投产效果,保证了产能到位率.
海外河油田开发10余年来,紧紧抓住油藏特点,通过采取调层上返、加密调整、科学注水、防砂降粘等一系列适合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措施,确保油田产量接替,使油田实现了高产稳产.在"九五"期间,通过精细油藏描述,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实现由逐层上返开采到划小单元、细分层系开发、由边部温和注水向不规则面积注水、由笼统注水向分层注水等转变,进一步夯实了油田的稳产基础,它的高效开发经验对国内外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
曙一区超稠油粘度高,流动性差,在2001年以前主要采取罐储车运的集输方式,存在着管理难度大,成本浪费严重的问题.对此,辽河油田提出了实现超稠油管输的技术思路,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成功地解决了超稠油采油平台间的自压输油工艺、干线输油工艺、管线伴热工艺、设备选型等技术难题,并于2001年10月~2002年4月完成了管输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超稠油管道密闭输送,在降低
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提高,大斜度井在矿场已有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浅海生产,大量地采用了大斜度井,进行平台井开发.随着生产的进行,大斜度井生产暴露出不少问题.由于大斜度井井眼轨迹复杂,深长,抽油杆柱与油管之间直接发生摩擦导致杆管严重磨损,偏磨严重,严重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由于管杆严重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经沉积及井筒内杂质的集结,集结成硬度很大的硬块,直接造成卡泵等生产事故.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抽油杆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