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與澳門

来源 :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澳门历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ak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从多方面、多角度寻觅、论述了“郑观应与澳门”。 澳门是郑观应,一生中经常往来的居停之地,反对贩卖人口“卖猪仔”的维护人权之地,编着《盛世危言》和《盛世危言后篇》写作之地,从香港被拘后隐居澳门的调适升华之地,与青年孙中山建忘年交友谊的结缘地,写作《中外卫生要旨》提倡中西医合璧的研读之地,开展慈善事业赈灾济难的筹赈之地,助建祖屋帮助兄弟家人安居之地。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竹仙洞郑济东墓葬的发现过程与保护,结合有关文献的记载,对郑观应的家庭、家族成员和他曾经从事实践活动的香山进行了研究。2005年7月竹仙洞郑思齐及其家族成员的墓葬发现以后,在文物部门的关注下,这批墓葬得到原状保护。随着对郑观应学术研究的不断深人,关注郑氏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和文物遗存,通过对郑氏的家族关系、家庭关系及文化遗存的研究去全面认识郑观应,将具有特别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郑观应《盛世危言》的启示,认为政制、教育与道德,都是起作用于人的,而人才决定国家盛衰的命运。分析了区域合作,“一国两制”最重要的基础是道德,阐述了作者对“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区域合作成功的期望。
本文仅就郑观应先生的著述为依据,对先生的宪政经济思想做一个粗略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他的宪政经济思想对两岸四地经济往来的启示。
本文对“洋货流行”的市场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国策与税收的角度,剖析了洋货畅销的市场现象,讨论了郑观应抵制洋货的市场对策——“利权”与“商战”。建立在市场分析基础上因而具有说服力的“商战”思想,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主张,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及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改革的蓝本,有不少主张得到了实施,对促进中国走向“工商立国”工业化道路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本文概述了郑翼之的生平,介绍了郑翼之与郑观应的关系,还分析了郑翼之的人际交往,研究了天津与“太古郑”有关的文化遗存,探讨了郑翼之的经营之道对现实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郑观应的《藏书》观,分析了澳门文化的普世价值,探讨了郑观应“广置藏书以资诵读”藏书理念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回顾郑观应、张謇立宪思想形成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几个不同方面比较了二人立宪思想的异同,最后就二人立宪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迪作了初步探讨,以冀对宪政文化的传播作出点滴贡献。
本文介绍了借有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事件,研究探讨了郑观应与孙中山的关系,郑观应与孙中山的人生轨迹,仅在上海作过一次短暂的交会。其后的进程,有若残月西沉,旭日东升,郑观应的政论家生涯实已告终,孙中山的革命家生涯才刚刚开始。郑观应所能提供的最后协助,就是孙中山的办理出国护照事宜。
本文介绍了郑观应与孙中山的交往、友谊和思想共识。文中对两人在社会变革的思想共识进行了阐述,描述了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行动得到了郑观应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帮助的事件,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跨越。郑观应和孙中山的生命都终止在20世纪20年代前期。不同的历程拉开了他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距离:一位是卓越的、爱国的、进步思想家;一位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
本文拟从家务家庭生活,军事政治外交,商务实业建设,文化理论活动四个方面作粗线条的概述了郑观应在广东的各方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