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大城市特征的建筑地震灾害模拟技术的研究——以日本为例——

来源 :2008·中国城乡规划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对地震的防灾减灾研究也居世界前列。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委托国家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展了“大城市大地震减灾特别研究项目”。其中“反应大城市特征的地震灾害高端模拟技术的开发”是模拟在大城市所特有的人群密集型建筑物中,发生地震并由此引发次生灾害时,内部将发生的情况,并预测采取对策后的效果,同时开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模拟系统。其目的是为决策者和市民提供一个减少灾害的方法,同时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就建筑学领域,关于大城市的建筑地震灾害模拟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上还是空白。本文以此项研究的结果为基础,介绍了其中与建筑相关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对我国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南京通济门为明初京城的南门,系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乙酉诏中军都督府督罪囚所建。①通济门坐北朝南,门垣共四重。在城门内,左右各有瓮洞若干,即所谓藏兵洞。②渐次往北,尚有三座内瓮城,其形制与现存的明代聚宝门(20世纪30年代初改称中华门至今)瓮城相似,但平面略呈舟形。从清代实测地图上按比例尺测算,通济门及其瓮城实为明代南京京城13座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③从位置上看,通济门居明初京城
@@作为同时期世界上最长最坚同的南京明城墙(特指京城城墙),以其体量庞大、结构复杂且又雄伟壮观的形象,至今仍然被人们认为是古都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并每天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来此参观游览。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明城墙,如今南京人民正为明城墙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努力。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也是目前南京地区唯一一处人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作为与明城墙同时期的产物,明城墙与
@@南京明城墙自建成以来,就在南京地区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据不完全统计,关于南京城墙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到有13个。其中典故2个,民间传说11个。一历史典故与南京明城墙相关的历史典故,最为世人熟知的两个,一是关于南京城门的,一是关于南京民俗的。(一)城门典故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
@@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为团长,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周金良为顾问、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兴平、南京城墙管理处处长葛维成和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组成的南京市文物代表团一行5人,应意大利卢卡市政府的邀请,于2005年5月22日至5月30日对意大利卢卡市及其他有关城市,进行了访问、洽谈和考察。此行的主要任务,一是与卢卡市有关方面就建立和开展南京与卢卡古城墙保护科学合作项目进
@@2000年11月21日至24日,正当世纪之交,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市文物局召开了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通过了《中国古城墙保护准则》。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城墙保护的专业规范性文献,也是中国第一个显著借鉴国际相关宪章准则并试图应用于中国城墙保护操作的专业规范性文献。虽然不具备行政约束力,但这一会议以及这一文献的诞生,可赋予其两个历史性的标志或象征意义。其一,标志或象征中国的城墙保
@@城头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古遗址,地处湖南省北部澧阳平原中间,在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境内,位于澧县县城西北面,相距约10公里,占地面积18.7公顷,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2001年,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先后11次对其考古发掘(其中1998~2001年与日本考古专家共同发掘),共揭露面积近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据考证,它是中国迄今所发现
石灰是人类使用最早的无机胶凝材料之一。石灰材料可塑性好,硬化较慢,强度低,韧性好,吸湿性强。它还具有一些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性能:如在潮湿的环境下会吸水,而在干燥的环境下会放出水分;吸收二氧化碳等。但传统石灰材料硬化慢,在硬化时体积收缩较大,耐水性较差。中国大多数城墙的最初使用的胶凝材料是石灰,其强度和耐候均满足城墙的使用。在新的城墙维护、修缮等工程中,值得我们去传承和研究。现在在发达的欧洲、美洲
@@在城墙不同部位、不同纵横外界面,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损、风化等现象。由于墙砖本身化学特质和物理特质,形成了其孔隙结构的亲水性(吸水率较高)和易被水(某种状态下)破坏性。黏土砖的微孔渗水结构:贯穿性孔隙;气孔隙和憎水性气孔;与气孔隙相连的毛细孔隙;封闭性孔隙;盲孔隙;瓶颈式孔隙;连接孔隙;微孔隙、胶体孔隙。水的吸收机制:黏土砖通过各种途径受到攻击和污染,绝大多数离不开水的吸收和媒介。
@@人们用智慧创作的建筑物,起到了功能作用和精神作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完善和推陈出新,去适应人们的需要。每个时期的构筑物,因为它是民族的、是前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所以称传统建筑。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就有自己特有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它们与原始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促进,形成了具有稳定特征的建筑方式。以长方形平面为基础,横向开间的方式扩展,以与屋脊平行的墙面开门窗(如图1),整座房屋由屋顶、屋身与台基
本文结合胶州城隍庙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初步探讨了城隍庙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设计问题,同时对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贵遗产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城市发展服务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