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聚苯乙烯纳米塑料的光降解研究及水的作用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ibin_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塑料(粒径小于1 ·m的塑料)的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纳米塑料可能来源于环境中已有塑料垃圾的物理破碎、化学或生物降解(次生源),另外在日用品如洗面奶中也发现了纳米塑料颗粒的添加(初生源),这些塑料排放进入环境,与次生纳米塑料一起最终随地表径流进入到天然水体,发生进一步的降解转化,可能对生物产生危害[1]。
其他文献
2018年4月,在辽宁海城建立了长期定位试验站,包括黑色(BB)和透明(BC)可降解地膜、黑色(PB)和透明(PC)塑料地膜,以及不覆膜(CK)共5个处理,用纽扣温度计(iButton)测定了5~9月生长季5 cm和25 cm深度土壤的温度,并在2018年9月采集了新鲜土样室内培养了测定了1周的土壤呼吸。
可降解地膜代替塑料地膜是未来必然的选择,但还不确定可降解地膜是否能达到同塑料地膜一样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2018年4月,我们在辽宁海城和阜新分别建立了长期定位试验站,包括黑色可降解地膜(BB)、透明可降解地膜(BC)、黑色塑料地膜(PB)、透明塑料地膜(PC)和不覆膜(CK)共5个处理,4次重复,2018年9月,我们测定了玉米产量和籽实中营养成分和元素含量,以及根系性状指标.
微塑料通常定义为直径<5mm的塑料颗粒。作为一种合成聚合物,微塑料可以长时间存在于环境中。微塑料能吸附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生物摄食微塑料后,能引起其吸附的污染物在体内二次释放的潜在环境风险。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一种常用的阻燃剂,由于其对生物体的潜在负面影响而引起公众关注。
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地表水环境中最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在塑料的长期环境暴露过程中,光转化被认为是塑料裂解至微纳塑料的最重要过程之一[1]。此外,光转化过程还会改变微塑料的理化性质,导致其表面官能团、氧含量以及分子量的大小发生改变。
The status of microplastic(MP)contamination and its ecological risks have aroused worldwide attentions.
2016 年全国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为260 万吨,其中地膜的使用量为147 万吨,地膜覆盖面积为1840 万公顷[1]。尽管提高了作物产量,较低回收率的高分子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并残留已导致严重的区域面源污染[2]。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微纤维,塑料泡沫和塑料薄膜,一些尺寸小于100纳米的塑料也被称为“纳米塑料”1.它们通常是由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塑料碎片颗粒经过太阳辐射,机械力和微生物等外界作用后形成的.这些微米/纳米塑料经过环境介质排放到河水、湖水以及海洋后很容易被浮游生物和鱼类食用,并且可以长期在生物体内积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全氟化合物以其优异的性能广泛存在于电镀、塑胶、皮革、日化用品和涂料等行业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由此产生的生产和生活废水不仅含有全氟化合物还含有纳米颗粒(如纳米微塑料)。因此,全氟化合物与纳米颗粒的复合污染及联合毒性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微塑料(MPs)是指尺寸在5 mm的以下塑料颗粒,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而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典型的POP.关于MPs与PAHs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有报道,但多集中于母体PAHs,对于其衍生PAHs(如烷基化PAHs和羟基化PAHs)与MPs的研究尚属空白[1].
微塑料是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全球每年塑料的产量约为3亿吨,而其中大约10%的塑料最终将破碎成微塑料进入环境[1,2]。而由于大多数种类微塑料的难降解性,大量的微塑料可能保留并积累在自然环境中。目前对于微塑料的检测方法主要针对其物理和形态特征使用一些如显微红外和拉曼光谱等显微镜检测和光谱技术,定量方法只能通过计数量化,而且镜检前需要将样品中微塑料预先分离,这将会造成了更大的系统误差[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