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的肝囊肿经皮穿刺治疗

来源 :全国第四次肝脏病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第八次肝脏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enw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囊肿是较常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上大多数无明显症状,随着B超及CT的普及和人口的老年化,肝囊肿的发现率明显增多.它是较常见的良性病变,一般不需治疗.大的和有症状的囊肿需治疗.本病过去多采用手术治疗,本文介绍了从1995年至2005年采用B超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治疗肝囊肿19例,疗效满意.
其他文献
目前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仍是检测血清HBV标记物(HBVM).HBV在体内复制可产生不同的抗原,机体对抗原的反应又可产生相应的抗体,由于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以及个体间免疫应答的差异,血清HBVM的检测结果可有多种模式,且不同的模式可以互相转变或变化.本文对958例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HBVM不同模式的变化进行了三年追踪研究分析,以探讨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HBVM模式的自然转
为了探讨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本文检测了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23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水平,以了解其变化规律,评价其临床意义.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的共同病理特征之一,是肝内过多或异常的胶原纤维沉积所导致的病理状态及相关改变,研究显示氧化苦参碱可减轻肝脏炎症活动度、抑制肝内胶原合成及具有抗纤维化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了,本课题以氧化苦参碱治疗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肝内免疫性细胞因子IL-2、IL-10、IFNγ表达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氧化苦参碱抗纤维化免疫调控方面的机理.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及病情进展与免疫功能和免疫调节紊乱有关,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为近年发现的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本文检测了7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中sICAM-1含量,旨在观察sI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患者基本病情的判断及预后估计是一项难题,国内外专家都在探索,直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公认的好方法.本文结合患者基本体能状态、实验室检验指标和影象学检查结果三个方面的资料,建立了一个肝功能综合指数,在与国内外几种常用评价方法比较中发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肾上腺髓质素(ADM)是日本学者Kitamura等人1993年从人的嗜铬细胞瘤中分离出的一种活性多肽.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其作为血管活性物质方面,而对其与细胞凋亡之间的研究较少.对于ADM与HSC凋亡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实验应用ADM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活化HSC进行干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SC的凋亡,初步探讨ADM在肝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
肝再生增强因子(ALR)是一种来源于肝脏的,能特异性促进肝脏细胞再生的细胞因子.研究证实,重组人ALR蛋白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生物学活性,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生化药物.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了解ALR作用机理,有助于对肝脏再生机制的阐述和ALR药物的深入开发.
作为一组特殊人群,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中需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因而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倾向.临床医生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应多注意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干预,无疑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在病理上表现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本病多累及中老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9.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多认为和自身免疫有关。血清碱性磷酸酶(ALP)Y-GT,抗线粒体(AMA)阳性是本病重要特征。本文则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例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采用甲硫氨酸维B1联合凯西莱治疗酒精性肝炎20例,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此进行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