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畸形子实体灵芝菌株的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ner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栽培灵芝中获得一个突变子实体,分离获得突变菌株,将该菌株再进行田间栽培获得遗传稳定的突变菌株。对突变子实体进行宏观及微观分析,该突变菌株子实体生长突变为肿瘤样不规则生长,子实体皮壳及菌肉组织正常分化,但没有分化出菌管层,无孢子,菌面似漆样光泽弱于正常菌株。将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证明突变是由DNA序列突变所引起的。通过对该突变菌株的初步分析,认为其在灵芝子实体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他文献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灵芝破壁孢子粉中可能含有的灵芝超细粉、提完孢子油的残渣、淀粉、红砖粉和黄泥等掺假现象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经简单预处理,对照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图片,均发现掺假的灵芝超细粉、淀粉及提完孢子油的残渣与纯的灵芝破壁孢子粉有明显的形态区别,且光学显微镜可基本取代电镜,进行快速、方便的鉴别,其他诸如红砖粉、巧克力粉、中药粉、黄泥粉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策进行辨别,比如通过
袋料黑木耳的产量比段木栽培高达8至10倍之多。它具有原料易得、技术简单、管理方便、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可大面积商品开发等特点,深受广大菇农的欢迎,并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因操作不规范或管理不当,使菌袋大量染菌及病虫危害,给生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笔者自1994年以来,开始对黑木耳袋料栽培进行了实验研究工作,几十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的防
分别将茶薪菇接种于八种不同配方的斜面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茶薪菇母种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0.5g,蛋白胨2g,酵母膏1g,维生素B10mg。
温度试验表明供试菌株最适培养温度为25℃。培养室室温设置值略低于此温度为22.5℃,培养室室温主要由新鲜空气阀门、制冷阀门(加热阀门)的开闭度调控。菌丝培养过程中栽培瓶瓶肩温度变化较大,且10~25d温度均大于25℃。因此,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菌丝培养阶段应尽量减小培养室室温与瓶肩温度的差异,防止高温对菌丝生长造成危害。
虫草多糖是目前研究热门之一。本文就几年人工培养虫草的多糖含量、分离纯化及其药理作用方面的进展进行概括,以期为今后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竹黄菌是我国传统珍稀药用真菌,现代医学证明其有着非常良好的药用开发价值。通过对竹黄菌液态发酵工艺的研究,确定了液态发酵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葡萄糖2,牛肉膏2.5,KHPO0.1,MgSO0.01;培养温度28℃,pH5.5,摇瓶装液量50mL/250mL(V/V),接种量5%(V/V),摇床转速170r/min。
测定了6株灰树花菌株发酵液中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化酶、酸性蛋白酶的活性。结果显示:灰树花GF01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多酚氧化酶活和酸性蛋白酶活性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漆酶活性略低。综合分析表明GF01是一优良的灰树花菌株。
对山东省大规模栽培的35个平菇商业菌株运用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5个菌株有30个酶谱类型,不同菌株有各自特有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在70%相似水平上分为4大类:第一类包括以黑丰268为代表的8个菌株;第二类包括以2002-4为代表的4个菌株;第三类包括以超级99为代表的7个菌株;第四类包括以庆丰518为代表的16个菌株,多为杂交菌株。
本文选择了18种灵芝的子实体和7种灵芝菌丝体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子实体中和菌丝体中的三萜和多糖含量,并且对子实体和菌丝体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品种优良的鉴定和改进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对"川杰1号"茯苓[(Poria cocos(Fr.)Wolf)]菌株母种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DA加富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PDA培养基次之。"川杰1号"茯苓菌株在PDA加富培养基菌株萌发良好,菌丝强壮,菌性特征明显,生长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