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来源 :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09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水作为一种经过处理的新型水源,如将其安全用于农业,可大大缓解农业用水紧缺的局面,也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土壤生产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密切相关。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存在不足,包括灌溉水源污染物控制指标研究、再生水灌溉技术与专用设备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质量影响研究、再生水灌溉对水体环境影响研究以及再生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提出了再生水灌溉工程今后重点研究方向:研究适合中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再生水灌溉安全高效利用技术、研发适宜的再生水灌溉工程及再生水灌溉预处理技术、强化研究再生水灌溉污染物转化运移机理、建立再生水灌溉环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并总结归纳了渭河下游主要干支流的水沙变化及其主要特征,以及河道冲淤与河势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对渭河下游丰枯水系列对河道形态的影响、河道横断面变化的水力学关系、纵横断面形态变化的水力学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渭河下游横断面及河势变化原因为:河道纵横断面的调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床的边界条件和来水流量的大小、历时与过程;渭河下游的河道边界条件既有河道两岸的控制条件,又有河道的侵蚀基准面
根据黄河下游河道实测资料分析了河槽几何形态和相应输沙能力的沿程变化规律,并建立物理模型研究了不同宽深比对输沙能力的影响,进而从理论上分析窄深河槽与输沙输移的关系。分析表明,可以利用高含沙水流塑造窄深河槽,进一步“束水攻沙”,实现“调水调沙”与“束水攻沙”的有机结合,提高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
在小浪底水库水沙调节运用条件下,清水冲刷期可以防止滩地坍塌、河槽展宽,有利于冲刷向纵深方向发展,随着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沿程不断调整,形成了不同的河槽形态。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上段宽浅、下段窄深,因此使输水输沙特性呈现出在洪水期含沙量大时,上段河道滞洪滞沙。洪峰沿程减小,河道输沙具有“多来多淤多排”的特点。根据河槽洪水期的冲刷过程.不管是高含沙水流还是低含沙水流,在涨水期均是冲刷,落水期均是淤积。由此可
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发生了非协调性的变化,造成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严重淤积萎缩,过洪能力大大减少,从而形成了“小水大灾”效应。河道的萎缩主要表现在横断面形态的变化上,其中以河宽减少、河底高程升高、过水面积减少等为主要特征。本文依据物理模型试验和原型定位观测,系统分析了河道萎缩过程中横断面的调整过程,从而揭示了断面形态因子对河道萎缩的调整机制。
规划中的苏州、南通段500 kV过江通道工程是我国首个在江中立塔的过江通道工程。该工程位于徐六泾节点段,工程所在河段历史上河势变化较大,近年来随着整治工程的实施和完善,河势逐步趋于稳定。目前对涉及径、潮流作用下的大尺度塔基局部冲刷及建成后对河势影响的研究较少,无现成的公式和成果参考。本文通过整体模型试验和正态断面模型试验等手段,对江中塔基建成后对整体河势和局部河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为工
分析了黄河不同来源区洪水泥沙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根据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规划,近期两岸拟建6处与连伯滩放淤试验工程相同规模的工程。参照连伯滩放淤试验工程“淤粗排细”效果,粗略估算对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下游河道全沙淤积比由放淤前的31%减小到22%,大于0.05 mm粗沙淤积比由放淤前的61%减小到48%,减淤效果明显。
天然有机物是饮用水中嗅和味的主要来源,是细菌生长的主要基质,是消毒副产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如何去除天然有机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混凝能够降低水中的污染物,避免这些物质进入膜孔内部,改善沉积在膜表面滤饼层的过滤性能和水中颗粒、胶体的迁移性能,提高过膜通量。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吸附溶解性有机物,利用超滤膜(UF)截留粉末炭,可以达到提高出水水质的目的,还能防止膜污粢。实
使用硫酸铝、硫酸铁及硫酸亚铁溶液对活性氧化铝进行改性,对改性后的活性氧化铝分别进行了吸附速率、吸附等温线、穿透曲线等除氟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改性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都明显优于未改性活性氧化铝,其中用硫酸铝和硫酸铁改性的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更好。
通过对天然菱铁矿和人造菱铁矿采取不同的方法改性,提高氟吸附性能。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除氟效果最好的改性吸附剂,研究接触反应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进行了除氟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经铝盐浸泡后造粒并灼烧改性后的人造菱铁矿,除氟量增加程度明显,加铝量为O.8mL/g,50℃下灼烧30min时除氟,可得最大除氟量0.43mg/g,除氟效果很好。其除氟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得到的理想平衡吸附量接近于实际值
针对农村地下饮用水污染严重,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在综合分析农村地下水污染状况、供水模式、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质等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地下水污染控制对策:首先要考虑截源;其次,要科学监测污染物的特点和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污染治理、修复方案;第三,要强化饮水消毒和管理;第四,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和实行科学的管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最后,要加强地下饮用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