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表策文流变及其骈文史意蕴--以傅亮、任昉、徐陵文章为考察对象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策文在六朝散文创作领域中占到较大的比重,其发展演进轨迹体现出这两大文类的具体因革状况.鉴于表、策、教为章表、诏策两大文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故本文主要立足于这三种文体加以论述.
其他文献
中国历代僧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别传,如《法显传》等;如其二为类传,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其三为总传,如慧皎的《高僧传》等.僧传即记录僧人的生平所行之事,本要求真实,客观,然而由于佛教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等等并有许公案加以佐证,这些内容也常常融入僧人传记当中,使之与世俗人的传记有所区别,而引发诸多争议.中国传统目录学对于僧传的不同归类即是这种争论的体现之一.
张鹤鸣对晚明盛行的几种流派的态度是不同的:他反对前、后“七子”,漠视“公安派”与“竟陵派”,单单对“唐宋体”表现出赞同与接受。就创作实践而言,张鹤鸣的散文内容充实、长于叙事,体现出其无意为文的艺术追求。这不但与“七子”“公安”“竟陵”诸派不同,与“唐宋派”也具有较大的差距,多少有一点自成一家的意味。虽然张鹤鸣的成就不足与上述诸派的代表作家相比,但他能在诸派盛行的时候而不为派别所囿,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吕留良,又名光轮,字庄生,又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今浙江省桐乡市)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文评选家.梁启超因未曾全面阅读吕留良著作,仅从《大义觉迷录》获得一个间接的印象,片面地将吕留良定位为八股文选家,没有读出吕留良隐藏在八股文评点背后思想意涵,以至于引起了时人的不满.包赉就为吕留良鸣不平,他说:"一个于选家二字素所愧耻的人,断定他是评选家是冤枉;一个不讲心性哲理的人,断定他是道学家
刘大櫆是桐城派创始期的关键人物之一,其文学理论及创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关他的年谱资料,笔者目前所见者有三:一是吴孟复先生编《刘大櫆简谱》;二是孟醒仁着《桐城派三祖年谱》;三是李君明撰《刘大櫆年谱》.另外,蔡锦芳《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兼为吴孟复<刘大櫆简谱>作补正》、张体云《刘大櫆生平事迹考辨》两篇论文皆对刘大樾的行迹做了有益考补,有力推动了刘大樾研究的深入.即便如此,刘大樾的生平事迹
黄金台骄文还有善于化用六朝典故,喜用数字做对等特点,除此之外,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弊病和不足。如有的作品过份尖巧,格调不高,如《谢陈憩亭晌水蜜桃启》、《责须檄》;有的营营于私人琐事,把文章作为攻汗之用,如《与王姬书》、《与鲁参军书》;亦有用典过多,文意晦涩坚奥者,如《周肖镰观察竺国纪游序》、《杨忠烈公论》等。但总体来说,《木鸡书屋文》所收诸文瑕不掩瑜,无论是遣词属对,考炼声律,还是运用典故,布局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文学亦面临着重大变革.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九月,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从社会历史的发展看,变法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也在于维新.在一定意义上讲,新与旧,并非仅仅是对于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层面的改革或者改良,而是有关宪政乃至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问题.在新与旧的较量中,作为领导潮流的先驱者康有为和梁
《坦园日记》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戏曲家杨恩寿的所作.其中《北流日记》是他同治四年至五年(1865-1866),随其六兄麓生赴广西北流知县任,办理刑名、钱穀事宜兼管税关时所作.《北流日记》记录了这两年里他在北流观戏听曲的经历,成为广西戏曲研究的一份重要史料.北流原属玉林地区一个县,1997年4月22日,撤销玉林地区,设立地级玉林市.北流,位于广西东南部,历史上曾富甲一方.中国古代水运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与《雅》、《颂》同时代的作品,是今天能够直接看到的三千年前中华先人的书写真迹.它们与《诗经》一起,一诗一文,构成中华早期文学的双璧.商周青铜器铭文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经验,产生一系列写作技巧,在史官"公文"写作之外,形成了长达千年的"私文"写作传统.流传于今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有千篇之多,其中精美之作不下五百篇.商周贵族借方寸之地抒写个人的荣耀,表达世代绵绵不绝的愿望,从私人角度
在春秋末至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小说质素普遍存在于史传、诸子、辞赋之中,诸子或吸纳小说作为寓言之能指,为小说的留存提供了空间,并赋予它崭新的价值。
《汉书》编撰深受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汉书》文本逐步成型的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正处于汉帝国从政权崩溃到重建秩序的历史阶段,《汉书》本质上是东汉明、章之世帝国精英参与创造的时代共识。全面考察《汉书》编撰的历史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东汉前期的政治状况、学术环境对《汉书》编撰及其内容的影响,不仅能让人们细致领会东汉帝国重建秩序、建立共识的良苦用心,也有助于深刻认识《史》《汉》之际中国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