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看特殊儿童的诊断与康复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特根斯坦被很多人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倡导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提出"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语言图像论从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语言的逻辑结构,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消除传统哲学问题;语言游戏说则转向日常语言分析,注重日常语言的用法,强调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获得意义,致力于解决因误解日常语言用法而引起的哲学问题。
其他文献
基于创造力的汇合取向、创造力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自我决定论,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教养行为(自主支持、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中小学生创造思维的预测及自主性动机和创造自我效能在其中的双重中介效应,并基于阶段-环境匹配理论,采用多组分析的方法考察年龄和性别的调节效应。
放眼未来,从娃娃抓起,为我国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一、目的:研究出一条适于我国教育环境下儿童自主创新教育新途径;探索儿童自主创新教育关键环节机理。二、方法:研究3~6、7岁儿童;用生态式融合教育方法,依据创新生态系统模型,采取主题综合教育活动方案;将儿童创造力、儿童艺术、儿童心理发展和学前教育各学科交叉;将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综融;将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纵向跟踪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配合。
勤劳又智慧的维吾尔族自古以来生活在田地、草原和戈壁滩等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形成了接近自然、向往自然和欣赏自然的健康而美丽的民族心理,同时将这种心理融入到了民谣等文艺艺术里。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道德伪善这一道德现象成为了道德心理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当前,关于道德伪善的研究也主要是理论探讨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体因素、情绪、权力等会影响到道德伪善效应。
社会排斥是指在社会互动中,个体被他人拒绝、孤立或贬低,导致其归属或关系需求受阻的现象和过程。在以团队作为完成任务主要单元的现代组织中,社会排斥的存在会通过影响受排斥者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最终作用于团队层面的效能及绩效。
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与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休戚相关。本文以犯罪青少年和正常中学生为对象,采用心理测量方法探讨了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持续增大,阶层固化现象严峻,已引起广泛的分配不公平感及仇富、仇官等消极社会心态,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因此,了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公平心理,对于培育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社会阶层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多学科的强烈兴趣,具体到心理学,短短几年间对社会阶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研究上都有很多重要的成果,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社会阶层心理学开始产生。社会阶层代表了一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负性刺激会阻碍抑制控制功能。然而,在以前的研究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恐惧和厌恶情绪对抑制控制功能有不同的的影响,因此把恐惧和厌恶被归为同一类(即负性刺激)是不恰当的。
研究表明数量较小的数字具有时间加工优势。当数量大小不同的两个数字同时呈现时,被试倾向于将小数字知觉为先于大数字出现。然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目前还处于争论中。
基于议程的调节模型认为学习时间分配受到习惯性反应和议程的影响。习惯性反应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的各种反应定势,当限定学习时间时,这种反应定势不利于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