鯷鱼风味酱油理化和感官指标评价以及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

来源 :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缩短鯷鱼风味酱油的发酵周期,提高其营养价值并改善其风味,本实验利用鯷鱼副产物作为原材料对鱼酱油的快速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经过酶解后的鯷鱼副产物接入米曲霉OAY1发酵三天即得到鯷鱼风味酱油,对发酵条件进行了响应面优化,测定了发酵过程中鱼酱油的理化指标变化,并进行了挥发性成分分析和感官评价,另外,在鱼酱油中分离纯化出了两种新型抗氧化肽,并对其序列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蒸煮时间:20min,装液量:30%,发酵温度:35℃,麸皮添加量:4.43%的条件下,氨基态氮值达到7.35mg/ml.发酵后氨基态氮,蛋白水解度,还原糖,DPPH清除率以及氨基酸总量都有所增加,而总酸含量有所降低,并且获得的鱼酱油风味鲜美,没有任何不良气味,分离出的抗氧化肽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其他文献
以凡纳缤对虾为对象,研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在凡纳滨对虾中的组织分布和贮藏特性,分析包装方式(真空包装与非真空包装)和贮藏温度(-18℃、4℃、25℃)对虾黑变和PPO活性影响的规律,探讨对虾黑变与PPO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凡纳缤对虾虾壳和虾头部位的PPO含量和活性较高,虾肉与虾足中PPO含量和活性较低;PPO的最适pH值为6,在pH值6-8之间具有较好
本文以鮰鱼皮胶原蛋白与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可食用复合膜.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胶原蛋白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增塑剂种类及浓度、热处理温度及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可食用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蛋白与壳聚糖质比和热处理温度对拉伸强度影响较大;甘油添加量对复合膜断裂伸长率影响显著,而热处理时间对复合膜断裂伸长率有较小的影响.最佳机械性能复合膜制备工艺为:胶原蛋白与壳聚糖质量比为6∶4,甘油浓度为20%(以总溶质计
本文采用管碟测定法和微量测定法,研究了酶法从合浦珠母贝肉中制备的抗菌肽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肉抗菌肽具有较强的抗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活性,在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除痢疾志贺氏菌外,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菌率较高,达到90%以上,抑菌圈直径均为16mm;合浦珠母贝肉抗菌肽经不同的温度、酸性及盐
以远洋鲣鱼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淡水碎冰保鲜为对照,研究流化冰处理对于鲣鱼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冷藏18d后,流化冰保鲜鱼肉pH值、TVB-N、TBA、a*值和菌落总数依次为5.57、10.2mgN/100 g、2.87mg/100g、8.92和2.611gCFU/g,而淡水碎冰保鲜鱼肉各指标已达6.05、20.3mgN/100g、6.60mg/100 g、7.16和3.
为了建立冷鲜鱼腩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实验以冷鲜鱼腩为研究对象,对鱼腩进行感官品质的评分,绘制感官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评分随着贮存温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并测量了0~7天内冷鲜鱼腩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变化,结果含量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同时根据恒定温度下的活菌数以及利用Gompertz一级模型得到的预测值,绘制不同温度下假单胞菌的实际和预测生长曲线,曲线重合度较好。并
以新鲜草鱼为原料,经分割成鱼块后用食盐、白砂糖、生抽、白酒及葱、姜、甘草汁对草鱼进行调理加工,并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确定了浸渍液的最佳配方,在此基础上又以质构、色泽、感官评价和NaCl含量为指标进一步研究了浸渍时间和蒸制时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姜汁味草鱼调理食品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浸渍液最佳配方为:食盐2g/100g、白砂糖1g/100g、生抽2mL/100g、白酒1mL/100g、
流化冰是一种新型的制冷介质,能够快速高效制冷,适宜于水产品保鲜。本文以东海鲐鱼为原料,采用感官、理化及微生物等检测方法,探讨流化冰对鲐鱼的保鲜效果。结果显示:流化冰处理的鲐鱼,在贮藏初期(0-7天),除菌落总数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优于碎冰处理组;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TVB-N值、鱼肉色差等指标优于碎冰处理组;在贮藏后期(9-13天),pH值与感官评分不及碎冰处理组;整个中后期(5-13天),流化冰处
本研究首次将传统的酸水解法和新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应用于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肌肉中虾油的提取上.将提取的虾油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组成和百分含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提取方法所得脂肪酸的组成基本相同.日本沼虾的脂肪酸是C14-24的长链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含量(52.04%-59.22%)明显高于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了热处理对草鱼三部位鱼肉(背肉、腹肉、红肉)中水溶性成分的影响.水溶性成分主要包括ATP关联物和游离氨基酸.结果表明:热处理会造成草鱼鱼肉中水溶性成分的的变化.ATP在新鲜腹肉中的含量最高,IMP在一次加热后的背肉样品中含量最高.新鲜背肉的K值明显的小于腹肉和红肉.热处理后三种鱼肉的K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热处理也影响了游离氨基酸在草鱼鱼肉中的分布.
为获得性能良好的鱼类明胶,以罗非鱼鳞为原料,考察了提取pH和温度对明胶蛋白组分及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鱼鳞明胶蛋白在浸提pH大于5时容易发生酶解,pH小于3时会发生热降解,而在pH 4下酶解和热降解均被有效抑制.在pH 4下利用40℃浸提明胶时,蛋白的提取率只有1.84%,提取的明胶中亚氨基酸比例低而钙、磷、钠、镁等矿物质含量高,因而无法形成凝胶和蛋白膜.当浸提温度提高到50℃及以上时,明胶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