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铝熟料窑内衬环缝处损坏机理及改进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氧化铝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21211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氧化铝熟料窑内衬环缝处损坏机理,介绍了改进方案及施工方法.通过改进消除了内衬环缝处耐火砖的早期损坏现象.由于内衬砖的重烧线收缩以及窑体的受热膨胀,使得氧化铝熟料窑运行中窑体与内衬之间存在缝隙,该缝隙的大小受窑体温度的影响,该缝隙的存在导致内衬与筒体的角速度不相同.氧化铝熟料窑内衬砌筑时沿长度方向分成若干段,由于各段窑体温度的不同,使得内衬与筒体之间的角速度差亦不相同,则相邻两段内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从而造成砖段环缝处内衬的早期损坏.
其他文献
通过对肾小管病理图像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水岭算法的肾小管病理图像分割算法.为了解决在使用分水岭算法时出现的过分割的问题,本文采取了预处理和后处理策略.预处理阶段:利用阈值分割法对原图进行二值化来确定小细胞的位置,并以此图像作为掩板对原图进行小细胞区域伪装,从而减少小细胞对分割效果的影响;后处理阶段:对分水岭变换得到的分割结果进行基于面积和对比度小区域合并,从而完成最终的分割.实验结果表明,
边信息思想在数字水印领域的应用,提升了数字水印系统的性能.本文将边信息思想应用于多水印领域,结合网络信源编码理论,提出了一种含边信息的多水印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了载体和多个水印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所提出的模型,本文改进了盲分块嵌入多水印算法,并通过实验对改进算法和盲算法的鲁棒性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对常见攻击具有更好的鲁棒性,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对于提高多水印系统性能的指导意义.
氧化铝熟料窑是烧结法氧化铝厂最重要的生产设备之一.本文阐明了通过改进熟料窑内衬,为改善窑内热工制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窑台时产能及节能降耗的目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山西铝厂1#焙烧炉燃烧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首先阐述了焙烧炉的生产工艺过程,其次详细介绍了燃烧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功能,同时给出了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对控制系统主要安全联锁以及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作了相应的介绍;详细阐述了控制系统对主炉温度实行的串级控制;最后还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的组态.该系统功能齐全、控制可靠、操作方便,实际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铝山西分公司主要采用混联法的生产工艺,其拜尔法生产的赤泥主要通过熟料窑进行消化,熟料窑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铝山西企业氧化铝生产的产量,而熟料窑运行过程中由于托轮轴的拉伤、断轴等原因,常常需要更换托轮轴.用液压法更换熟料窑托轮轴是一种即加快生产周期,又可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方法.本文对托轮轴拆卸力确定正确的计算依据进行了分析,并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用液压法拆卸熟料窑托轮轴的最大压力和拆卸力的
氧化铝厂蒸发系统是采用三效措施真空蒸发的工艺,从建厂之初,蒸发器各效冷凝水一直沿用直排的方式带压直接被排放至回水槽,热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应用,蒸汽消耗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车间对三-Ⅰ组和大蒸发Ⅴ组的冷凝水系统进行了改进,采用闪蒸的方式回收冷凝水的热能.实践证明效果明显,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热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蒸发器排水不畅的问题,提高了设备的产能,提高降耗效果显著,为下一步蒸发系统的整体优化积
本文通过对1#闪速焙烧炉新增风机电机(1800KW)在试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故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系统在设计和设备选型过程中的不足,经过严格的计算,对电抗器进行了换型改造,另外通过采用微机综合保护装置,改变传统的继电保护模式,使高压电机继电保护综合化、智能化,且灵敏度、可靠性都得到了响应的提高,保证了风机电机的正常投入和安全运行,新风机的正常投入,为氧化铝达标达产赢得了时间,取得了效益.
氧化铝熟料窑生产管理信息化可以减少管理层,提高生产现场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设备操作、管理和生产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提高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成为目前信息时代氧化铝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生产管理网不仅要实现系统硬件的共享,还要实现整个生产数据的共享,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其次具有虚拟internet功能,增加员工与领导层的沟通,实现无纸办公,提高企业决策的传达速度,并且可以创造出良好的企
通过蝶阀与闸阀的结构对比,分析了蝶阀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结合蝶阀在我公司十几年来的使用情况,总结了蝶阀在给排水系统中应用的成功经验.
我公司第二氧化铝厂引进的压滤机过滤后滤饼较干,故此自行研制了一台浆化器,便于将形成的赤泥滤饼浆化配料后向外输送.但在设计、制作、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浆化器的使用效果和生产的正常运行.本文将从浆化器的初次设计和应用开始,逐步分析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最终将浆化器的设计及使用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