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病常用药对的临床探析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中医内科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指出药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用之得当则疗效益彰。药对在脑病治疗中如能恰当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分析了在长期治疗脑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脑病治疗常用的白芷-冰片、白芷-石营蒲、白芷-细辛等药对。
其他文献
目的:研制偏头痛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丰富和完善偏头痛疗效评价体系.方法:参照美国FDA发布的PRO量表研制说明,遵照量表学的原理,经临床研究病例与医案症状筛选、患者访谈、研究小组讨论确定量表的条目池.经专家咨询与2轮专家问卷调查,筛选得到量表条目.结果:临床研究病例与医案症状筛选、患者访谈共筛选55个条目,研究小组讨论后得到确定33个条目组成的条目池.第1轮专家问卷调查后,保留支持率>70
目的:探讨中医医院临床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规律,编制中医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基本目录.方法:首先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提取近五年全国100所中医院住院病人病案首页中临床诊断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其二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临床分会开展中医病证调查研究;其三搜集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颁布发行的中医临床行业标准;其四开展中医临床规划教材中的中医病证诊断分析研究;其五将以
小青龙汤不但能解表散寒,而且能止咳平喘,通过疏风宣肺,温化痰饮,使痰饮消声匿迹,机体得到改善.凡是由于风寒侵袭和痰饮引起的病变,无论男女老少,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病变在表或在里,只要病机吻合,方药对证,均有一定的疗效.本方不但可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老年人肺气肿,而且还可治过敏性鼻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甚至是寒湿痹证等疾病.
目的:观察中医药分期二步法干预方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优势.方法:53例轻中度初发或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湿热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27例,西药组26例.中药组活动期予清肠化湿方口服联合灌肠方外治;缓解期扶正清肠方口服,若病情复发加用灌肠方,同时根据症状特点进行对症加减.西药组活动期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0,每日四次口服治疗;缓解期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0.5,每日三次口服治疗,若病情复发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月到2010年5月在3家协作医院住院的166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治疗基本相同.康复组按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入选的患者在入组时和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ADL的评分.结果:1个月后康复
本文叙述了历代医家对湿温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及发病症状,治法等方面作了评述.发病原因归纳为湿、热、暑三部分,体内肠胃之湿交阻酝酿发病,表现为身热不扬、酸痛、胸腹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等特点.呈病热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过于气分,分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并对治疗方法历代医家有其各自的独特治疗方法,以辨证为基点,而确定治法,选方用药贵在恰到好处,论述不到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目的:以西医氯丙嗪组作为对照,观察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疗效.方法:对50例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西医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风醒脑口服液30 ml鼻饲或口服,3次/天及针刺眉冲、攒足、阳白、鱼腰、凤池穴位治疗,2次/天;对照组:西医内科治疗基础上予以氯丙嗪25 mg肌注,2次/天.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天、3天、5天、7天患者呃逆症状评分.结
目的:探讨养血通络汤对缺血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血虚络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缺血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养血通络汤内服,对照组只采用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40%,两组比较,P<0.01;且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P<0.01.结论:养血通络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明显.
中医将脂质沉积性肌病归为"痿证"范畴,本文从脾胃论治角度出发,论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并附一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总结出调理脾胃在痿证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上应将调理脾胃作为治疗痿证的重要手段.
汪昂有感于以往本草“备而不要”的不足,由博返约,删繁就简而编成《本草备要》一书。《本草备要》首创“先言功效,后列主治”的编撰体例,高标特行,“每药先辨其行为形色,次著其所人经络,乃为发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证,具列于后。其所以主治之理,即在前功用之中”。以“功用”统摄“主治”,无论是临证用药还是对药物对应机理的阐述,均从中药功效中推出,突出了功效的核心地位。该书首论药性,次选临床常用药物538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