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削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复杂创面

来源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暨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烧创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l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削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2012年7月~2014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手足部复杂创面患者共13例,其中手部缺损9例,足部缺损4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cm×3.2cm~9.0cm×6.0cm,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0cm×5.5cm~13.0cm×9.5cm.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穿支皮瓣一期削薄后移植修复创面,皮瓣总面积手部为4.3cm×5.5cm~9.5cm×6.5cm,足部为9.0cm×6.0cm~14.0cm×10.0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
其他文献
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已经被证实可以促进难愈性创面的愈合.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GM-CSF与创面修复的相关文献,本文就GM—CSF促进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以及机理进行综述.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又称重症型多形红斑型药疹,是一种皮肤、黏膜急性渗出性炎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复杂,是临床最严重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发展迅速,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严重者危及生命.病程长,可持续3-6周甚至更长,皮损可泛发全身,并可累及多部位黏膜,也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病死率5%-15%.经给予激素冲击,补充蛋白、抗生素的使用等全身支持对症治疗,配合百克瑞及美迪芳泡
收集难愈合创面分泌物标本中多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Ab)并建立体外生物膜(BF)模型,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创面应用红霉素,观察对创面细菌生物膜破坏及促进创面愈合情况.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移植修复四肢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掌深度创面8例,肘、前臂深度创面修复15例,小腿骨外露10例,足背、后跟缺损10例;皮瓣切取面积10cm×8cm-28×12cm.
骶尾部皮瓣术后患者需保持臀部及骶尾皮肤尽量松弛状态以减少皮瓣张力,本文探讨骶尾部褥疮皮瓣术后应用改良半髋人字石膏固定辅助患者体位固定的治疗体会.骶尾部术后立即应用两条高分子石膏以(左或右)下肢为轴螺旋形自膝下10cm向上以伸膝伸髋位,髋部稍外展固定石膏,再用另外一条高分子石膏在平脐处环腰且于上述螺旋形石膏相垂直固定,形成简易的半髋人字形石膏固定架,术后患者可侧卧,下肢稍抬高.
明确含氟基团改性的聚已内酯膜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电纺技术制作聚已内酯纳米纤维膜并共价结合六氟异丁烯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膜表面形貌、触角仪检测膜的亲疏水性进行物理表征;使用荧光纤维镜观察膜上细胞的形态,cck-8法检测膜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使用聚已内酯膜,改性聚已内酯膜覆盖小鼠背部制造的全层创面,不处理组作为空白对照,创后第1、3、5、7天记录创面大小,第7天取材固定、
本病例患者年龄大且创面位于小腿,创面较大,一般采取自体皮移植愈合较快,但有些患者因害怕植皮手术而采取保守疗法。银锌霜含硝酸银和氧化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给创面形成湿润环境,对创面无不良刺激。应用心得:①每次换药时,要应用生理盐水将创面冲洗干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②肉芽组织始终生长良好,上皮沿肉芽表面生长迅速,而肉芽高出外周皮肤则不明显,未因换药时间长而需剪平肉芽,利于上皮生长迁
创面愈合与纤维化过程中,巨噬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分泌TGF-B eta1、PDGF等促纤维化因子激活成纤维细胞,同时通过调节TIMP和MMP的平衡控制外基质代谢,此外还能分泌趋化因子募集成纤维细胞及炎症细胞,参与纤维化过程.其中M2型巨噬细胞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促纤维化细胞.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真核翻译起始因子6(eIF6)对皮肤、肝肾等器官的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
总结筋膜皮瓣修复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2000年4月-2008年8月,收治64例放射性溃疡患者.男29例,女35例;年龄29~64岁.溃疡大小3.0cm×3.0cm~6.0×7.0cm;采用随意皮瓣修复17例,轴型皮瓣修复18例,筋膜皮瓣修复29例.分别于术后1d、4d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皮瓣中轴点血流灌注值(pu值),并计算与边缘正常皮肤血流灌注值比值(pu比值).
制作一种有望用于创面处理和血管化人造组织的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该纤维膜表面被多巴胺包被,内部含有包裹血管活性肠肽的微胶囊.随着微胶囊的逐渐降解,可以实现血管活性肠肽的可控性释放.方法:利用多巴胺强力的生物粘附功能,血管活性肠肽被吸附在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表面.经过丙酮处理后,该纤维膜的内部原位生成了包裹血管活性肠肽的微胶囊.因为是在纤维膜内部原位产生的,而不是在外部制备再转移进去的,所以这些微胶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