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儿童跳皮筋游戏歌谣的时代特征与国家在场

来源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work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皮筋作为一项民间儿童游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跳皮筋的歌谣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跳皮筋游戏中的趣味性、韵律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形成了跳皮筋自身独具特色的运动形式和文化特色.跳皮筋歌谣作为民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儿童行为模式的文化信息,而且也记录着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本文围绕着跳皮筋游戏中的歌谣,对跳皮筋歌谣中的文化表达,以及对儿童的文学熏陶与数字启蒙、行为规范与道德认知、意志锤炼与品质养成等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习俗规范,在现实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诸种矛盾,这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作为国家政策的"殡葬改革"与"非遗保护"在民众传统的作用中不仅自身具有悖论的存在,而在实际的施行中却又与民众传统思维的存续和民众现代思维的形成存在矛盾.因此通过时民间丧葬纸扎工艺的现代生存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家与民俗之间存在的悖论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者出于义务或者孝道安置死者的一种仪式,还是表征人类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民间信仰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民间丧葬文化在中俗与西俗、旧俗与新俗的冲突与融合中有了诸多变化.文章以目前学术界极少关注的豫南地区的乡村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蔡县塔王庄的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丧葬民
本文以豫北农村大河村为例论述了磕头这种身体实践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磕头这种身体实践一直传承到今天。磕头这一身体实践是村民们一种重要的表达情感的媒介,特别是在过年、庙会、丧葬仪式等场合。它既是一种信仰的形体表达,这其中包含着对神明的崇拜与依附,也包含有对祖先的哀思与追忆,以及对亡魂的敬畏与安抚。同时磕头这一身体实践也传达着对长辈的尊敬、对恩人的感激。在某些特
张箭先生在《<金瓶梅>、<红楼梦>之瓜子考》一文中,经考证认为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瓜子",是向日葵的子(葵花子),但是葵花子广泛应用于食用和榨油最早是在晚清.实际上该瓜子应该是西瓜的变种,子用西瓜的子,子用西瓜所产瓜子在元明清流行程度很高,子用西瓜一般被称为打瓜或子瓜,该瓜子今天又被称为黑瓜子.
民国初年,围绕顾颉刚先生倡导的苏州角直保圣寺塑像保护问题,中国学者、日本专家、角直地方乡董、教育部等多方卷入其中,形成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文化保护运动.最终,教育部出面解决此事.在运动过程中,针对顾颉刚"保存古物"主张,社会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回应:学者专家的赞同推广、地方乡董眼中的"迂阔之举"与天文学者眼中的"破除迷信".通过梳理、解读甪直唐塑保护运动过程中的复杂面相,学术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关系得以呈现
移风易俗是人在有意识促使风俗发生变化方面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作为思想观念,移风易俗是指人们关于移风易俗之必要性、重要性、目标、主体、对象、措施等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作为社会行动,移风易俗往往是统治者或者社会精英为了一定目的而采取措施以改变某些风俗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对日常生活现状的干预,是一些人在一定观念支配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打破现存秩序、使之朝向另外一种秩序变化的过程.中国古代的
"风俗"、"民俗"这些概念的演变和发展始终有其传承着的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尽管"风"和"民"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朝代被表现得差异很大,但是,在民俗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倘若把今置于古、把古着作今,把时间看成是一条流动的大河,则就不难认识到,对"风俗"、"民俗"观念的认识和探讨始终没有停止过.笔者认为,这类认识和探讨保留着核心元素的守恒性,同时也增减着变动元素的多样化.民俗观的嬗变流动的过程,是"活着的
"通济桥"是佛山的著名桥梁之一,自明代始建至今,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成为满足不同历史时期广大民众"祈福、消灾、祛病"等心理的重要平台,"行通济"习俗是几百年来,以通济桥为中心而形成的具有水乡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甚至如今在全国都很知名的民间重要习俗之一,该习俗与北方和江南等地区的"走百病"、"走三桥"、"渡厄"等民间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寄托着人们追求平安、幸福的良好愿望."
民俗学正尝试着对社会现象进行"民俗学式"的探讨,发挥其"经世济民"的学术品格,成为一门"当下之学".关于民俗文化在新语境下的"应用"问题,民俗主义是很好的研究视角.《六口茶》本为恩施地区土家民歌,在大众旅游的语境下,完成了乡野民歌到地方旅游名片的完美过渡,是民俗主义与旅游相结合的典范,对民歌旅游等民俗旅游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当前学界对巧女故事的研究大都在父权制的框架下强调巧女故事中透露出来的反抗意识,认为故事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与独立自主,是对传统社会压迫妇女的一种颠覆.但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媳妇故事和仙妻故事的比较研究,分析故事讲述人的性别、身份及其叙事线索,可以发现,巧女故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质上并未超出传统父权制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框定,相反,它恰恰是传统父权制对女德的规范在民间教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