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波段不同云型衰减订正研究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m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气象预报业务中广泛使用的常规天气雷达,对含有大水滴的浓密云区有一定的探测能力,主要是用于雨区观测。毫米波测云雷达可以有效地探测薄云以及云内粒子群的雷达回波和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毫米波测云雷达探测云区时,由于衰减作用造成云区回波面积减小,不能真实反映出云的特征,必须进行衰减订正,雷达回波衰减订正误差受云的具体参数和不同订正算法的影响。针对机载W 波段 (94GHz,3.2 mm)测云雷达,根据大气和云的毫米波衰减与订正理论,数值模拟5 种典型非降水云的雷达回波强度,并基于雷达回波强度Z 与云衰减系数k 之间的关系,使用解析法、迭代法、逐库近似1 法、逐库近似2 法以及逐库法,进行雷达回波衰减订正实验,同时研究在改变5 种典型云的液态水含量和云滴数密度之后(成为非典型云),5 种订正算法的订正效果。结果表明:5 种订正算法对5 种典型云的订正效果较好,即使云厚增加到典型云厚度的2 倍,相对误差仍小于5%;在对非典型云的订正中,解析法容易产生不稳定;迭代法对相对变化不大的非典型云的订正效果还可以接受,一般在典型云厚度内,相对误差可小于10%;两种逐库近似法和逐库法的订正效果比较接近,对液态水含量不变的非典型云订正效果较好,即使云厚增加到典型云厚度的2 倍,相对误差一般小于10%。
其他文献
利用柳州市1951~2008年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8年柳州市汛期(4-9月)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柳州市汛期降水主要呈波动性变化,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前汛期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近58年约增加了87mm,后汛期雨量则总体呈下降趋势,近58年约减少了89mm,因此前汛期有变涝趋势,后汛期有变旱趋势.近58年柳州市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周期为20-
根据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站近49年(1961-2009)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石河子地区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3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灰色预测等方法,全面分析石河子地区近49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的倾向率为6.9h/10a;年日照时数近49年来极低值出现在1987年,最高值出现在1961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
统计位于浙江中部沿海的大陈岛气象站26a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其大风日数、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主导风向、风力等特点,得出浙江中部沿海大风的如下结论:1、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大,多大风年的大风日数是少大风年的2倍;2、具有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冬季以偏北大风为主,春夏季偏南大风增多,盛夏以偏南大风为主;3、偏北大风最多、其次是偏南风、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少;4、8~9级大风为主,约占大风总次数的92%;5、连续
以合肥、肥西和肥东3个气象站点为基准点,利用覆盖合肥的MSS、TM和ETM数据和GIS技术提取了近30年来合肥观测场1km、2.5km、4km以及合肥市区20km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信息.对比分析了1970-2008年合肥站与肥西、肥东站的年平均、最高和最低3项气温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建立了合肥观测场LUCC与气温的回归模型并作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合肥建成面积在
界壳被定义为处在系统外围能卫护系统且与环境进行交换的中介体,它是系统的一部分,又和环境相毗邻.可以说,不论在那里,不论从事何种工作或研究,都会遇到界壳论问题.界壳的基本结构要素为界壁和界门或通道,它以其界壁来卫护系统,以界门来为系统进行交换,故界壳的基本功能要素是卫护和交换.设界壳元素为界元u,其卫护度为μ(u),交换度为ν(u),也就是对每一个界元u都给定一对值μ(u),ν(u)∈[0,1],μ
利用近15年(1990年-2004年)登陆中国的111个台风的强度,登陆位置以及NCEP/NCAR每日4次等压面风场等资料,研究风速垂直切变对台风登陆过程中强度变化的影响,了解环境风垂直切变在登陆台风强度突变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本文首先将登陆台风的生命史分为:登陆前阶段、登陆阶段和登陆后阶段,主要研究的是登陆阶段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登陆阶段,环境风垂直切变对登陆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仍然
使用咸宁市黑山观测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对该市2010年4月12日降雹过程的[什么]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降雹整个阶段,存在动量下传的现象,降水发生时,动量下传现象比降水发生前明显,且降雹过程中动量下传速度相对较快;2)降水对风廓线雷达探测得到的垂直速度影响很大,当降雹强度相对降水更强时,降雹对垂直速度影响更大,当降水相对于降雹强度更强时,降水对垂直速度影响更大,降雹和降雨拖曳作用产生的惯性对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此次雨雪冰冻灾害范围广、强度大、连续低温时间长、雨雪持续时间长、冰冻日数多,受灾人口过亿,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多亿元,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贵州等省灾情尤其严重.关于2008年1月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科学问题,国内外已做了许多研究.概括起来,有6个方面的内容:
大气电场强度是大气电学的基本参数,在晴天电学、闪电电学以及闪电的研究中,在雷暴和闪电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大气电场数据主要反映了雷暴云中不同高度的正负电荷在地面的共同作用,并可反映远雷暴、近雷暴.本文考虑到大气电场与气溶胶含量多少密切相关,不同季节大气中气溶胶含量明显不同,以及雷暴具有的时间瞬时性、季节性和频繁性,文中对春、夏季电场数据与闪电变化特征应用分析,以提高面向雷电敏感用户的雷电临近预警准确
新时期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气象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为重点内容;以搭建农村社会化气象科普服务平台为重要工作方式;以提高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为突破口,逐步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三个一”,为农民打开科普窗户;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为农民带来科技“保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