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促进中医治未病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中医治未病学术会议暨治未病分会成立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xi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政府一系列大力扶持中医药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春风下,随着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深入和健康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学术传承与创新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秉持着开放与包容的原则,中医治未病的学术发展要做到中医学科内部相互融合、中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学术与产业紧密结合三方面.
其他文献
斑马鱼的神经中枢系统、内脏器官、血液以及视觉系统等,在分子水平上85%与人类相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信号通路与机制亦比较保守,与其它模式生物相似。基于以上的优势,课题组采用斑马鱼最为模式生物,探索了几种常见神经毒物(例如:有机磷农药、多溴联苯醚)的毒性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胚胎早期发育时接触有机磷农药(毒死蜱)或者多溴联苯醚( BDE-47),可以显著抑制斑马鱼初级运动神经元或者次级运动神经元的轴突
目的:研究显示铅暴露可导致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铜蓄积,引起神经损伤作用。本研究利用铜螯合亲和层析技术(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IMAC)联合iTRAQ技术分析铅暴露后铜结合蛋白组学变化,筛选差异蛋白,进一步认识铜结合蛋白在铅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为铅暴露致神经损伤的防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会议
环境有机磷农药与情感认知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关系一直受到密切关注,多巴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脑的认知情感机能与精细运动机能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在小鼠胚胎脑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给妊娠母鼠暴露1或Smg/kg毒死蜱影响胚胎脑多巴胺含量,在妊娠早期(7.5-11.5天)暴露导致皮层多巴胺含量降低,而在妊娠晚期(13-17天)暴露反而刺激皮层多巴胺含量增
为保护臭氧层,l-溴丙烷(1-bromopropane)由于其稳定,不易燃,具有适度的蒸气压的特点被作为氯氟烃和2-溴丙烷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金属清洗剂、粘合剂等。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道表明,长期接触1-溴丙烷的工人出现中毒现象。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室研究表明1-溴丙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肝毒性。1-溴丙烷引起的神经毒性是其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毒性,研究表明1-溴丙烷可通过
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本科近日收治1例重度皮肤接触苯胺中毒患者,发现该患者中毒诊断明确,中毒早期即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症状及体征十分典型,中毒第4-5日为病情最重的两日,急性重度溶血性贫血,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经激素冲击、亚甲蓝解毒、积极输血、血浆置换、血液净化治疗后,第6日患者病情就显著好转。提示在处理此类患者时,一定要早期及时足量使用解毒剂亚甲蓝,防治溶血至关重要,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是关键,必
目的:探讨白介素-17A(IL-17A)在急性百草枯中毒致小鼠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20只健康SPF级ICR雄性小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百草枯中毒组(PQ)和抗体中和组(PQ+Ab),每组40只.PQ组和PQ+Ab组小鼠一次性灌胃5mg·ml-1的百草枯溶液25mg·kg-1,PQ+Ab组每只小鼠于染毒后立即经腹腔注射5ug IL-17A中和性抗体,NS组分别
本文就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的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PQ中毒后引起的包括早期急性炎症和后期肺纤维化在内的肺损伤中,多种细胞及其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如单核细胞、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肺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和TNF-。TGF-B、IFN-Y、MCP-1、IL、IGF-1等细胞因子,它们共同形成复杂的细胞及细胞因子网络,调控肺炎症和纤维化的进程。随着对PQ中毒
目的:分析脊髓内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百草枯中毒患者体内的水平,探讨其对PQ中毒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8例PQ中毒患者,按其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血清MPO、MDA和SOD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MPO、MDA和SOD用于预测PQ患者预后的可行性;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MPO、MDA和SOD预测病人预后的
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本科收治的1例急性儿童百草枯中毒突发高热昏迷的患者,指出该病例具有如下特点:(1)患者年龄小,服毒量大;(2)早期救治相对及时合理,器官损伤较轻;(3)患者中毒18天后突然出现高热、呕吐、抽搐、昏迷等症状;(4)经再次给予激素治疗及抗感染后,患者迅速好转。以上特点提示,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高热昏迷,可能与早期应用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肾上腺分泌功能受到抑制有关。患者突然停用激素,在
针灸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素问》,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因其操作简单而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选择合理的介入时机则是决定其疗效的关键之一.本文旨在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特点,指出针灸治未病是一种整体协调性的干预方式,以针灸为本,在适宜的时机,通过鼓舞正气、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是通过调动内源性的防御保护机制来预防疾病,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