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与氰胺化钙调控措施对保护地黄瓜生长及氮素残留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x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地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土壤硝态氮积累及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合理调控氮素用量及形态是减少氮素淋洗的措施之一.本文在京郊保护地栽培条件下,以农户的习惯施肥措施为对照,在菜田夏季休闲期间施用秸秆-氰胺化钙并结合作物后期的氮素追施调控技术对秋冬茬黄瓜的生长及土壤硝态氮累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农户的习惯施肥措施相比,采用秸秆-氰胺化钙综合调控技术显著提高黄瓜的产量,增产率达到20﹪;但是在所有处理中,采用秸秆-氰胺化钙处理的根层土壤无机氮(Nmin)含量最低,并显著低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收获时该处理的土壤剖面(30-180cm)中硝态氮的积累量比农户习惯施肥降低了388kghm-2,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30-90cm土层.这表明采用秸秆-氰胺化钙综合调控措施可以明显减轻黄瓜生长季节期间的硝态氮淋洗的风险.
其他文献
本文采集新疆4个典型灌淤土和其源土样品,分析养分含量,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的比较,结果表明现代人类活动使灌淤土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增加,有效钾降低,微量元素铜、铁、锌、锰等的有效含量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土壤是灌淤土养分含量维持和增加的关键.
耕地是农用土地中产出效果最大的一种土壤.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关系到粮食生产安全,关系到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关系到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与数量保护.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耕地现实生产能力、潜在生产能力、未来生活需求的分析,提出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即保留3670.67km2的耕地,才能保证粮食生产安全,耕地中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以6:4较为适宜.同时,还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的意见及建议.
本文按照农田土壤类型、耕地制度取耕作层土样,在室内测定分析有机质、pH、速效和全量N、P、K养分共8个指标,参照青海省农田土壤养分六级标准,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1980~1985年)各地养分结果对分析.其流域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平衡,速效氮均有增加,速效磷增加幅度最大,速效钾含量最高达到一级肥力土壤要求,总体养分仍为中、低产田标准.菜园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偏低,速效磷含量超标,应重视平衡施肥技术
北引工程区位于嫩左松嫩低平原干旱、苏打盐渍化土壤集中分布区,是国家石油工业、农牧业生产重要基地.由于干旱缺水、盐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为此,70年代初,兴建了北部引嫩江水大型引水工程,总干渠全长245km,控制面积23500km2,为防治土壤盐渍化,在兴建引水总干渠期间,分别垂直总干和邻近的安达、林甸气象站进行地面水和土壤水盐动态规律的监测研究,通过引水前后地面水和土壤水盐动
以流域水量均衡为基础,以植被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作为源汇项,建立了内陆河流域二维地下水运动模拟模型.根据荒漠植被区的气候条件,依地下水埋深划分并合并植被变化方式为几种类型,以面状因子处理源汇项.绿洲区的灌水、抽水等源汇因子对地下水影响最大,根据不同作物的灌溉制度详细计算随时间变化的源汇量.其他植被变化类型上的源汇因子相对次要,主要是有限的降水和凝结水入渗及蒸散,具体数量分配在某一时段.用GIS处理区
本研究结合最新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四川省的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力进行预侧,分析其可能出现的耕地超载和粮食危机。在耕地地力评价上主要采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专家系统,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计算土壤质量系数进行评价。在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上,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农业生态区域法”进行粮食生产潜力计算和评。在耕地和人口动本预测上,主要采用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法进行分析。
采用盆栽试验设缺钾(0g/kg)和钾充足(0.2g/kg)两个水平,研究了101个小麦品种耐低钾能力的差异,得到以下结果:不同小麦品种相对籽粒产量、相对干物重、相对苗期分蘖数、相对钾素积累量和相对钾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的差异;以相对籽粒产量作为小麦耐低钾能力的指标时,筛选出8、34、52、71、78、79、87、88、93为耐低钾品种,39、75、85号品种为不耐低钾品种;相对干物重与相对籽粒产量呈
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显示了脲酶抑制剂及硝化抑制剂对增加土壤中氮素利用率的作用。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不仅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而且在同等作物产量情况下可减少施肥量、简化施肥方法、降低投资、减轻肥害、减少污染。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归纳了抑制剂组合对土壤氮素转化及数量变化的协同影响,为氮肥增效剂的更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2004年在半干旱区淡黑钙土上进行了合理施用钾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钾的施用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玉米抗旱力.不同钾用量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程度影响.在施用等量的氮(N180kg/hm2)、磷(P2O575kg/hm2)基础上,钾肥最佳施用量为(K2O75kg/hm2).
2000-200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灌溉模式或不同品种棉花的氮肥效应有所不同,使得氮肥推荐用量各不相同,但氮肥报酬递减的趋势基本一致,棉花产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都呈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过量施用氮肥棉花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同时棉花植株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以及棉花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棉花氮素营养诊断的参考指标.此外,过量施氮棉田深层土壤中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