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秘鲁外海茎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积的研究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茎柔鱼及其角质颚的生长对角质颚色素沉积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09-2014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对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对角质颚的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利用角质颚的微结构来估算茎柔鱼的日龄.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与日龄、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的关系.结果 显示,影响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的主要因子为日龄、体重、性腺成熟度、上喙长和下翼长,与色素沉积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贡献率分别为7.44%、7.40%、9.14%、7.88%和9.07%.研究表明,角质颚的色素沉积与茎柔鱼及其角质颚的生长密切相关,角质颚色素沉积不仅可以反映个体的生长,还可以反映食性的变化.
其他文献
根据2011年3、5、9和12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探索枪乌贼和蛸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分布的差异,通过变异函数对该海域枪乌贼和蛸类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对枪乌贼和蛸类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资源密度进行预测.结果 表明,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蛸类的资源密度大于枪乌贼,枪乌贼资源密度在9月时有一个高峰期,分布在35°N以北、120.5°-121.0°E之间的海域
中太平洋是金枪鱼围网的重要作业海域,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规律对科学指导渔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1995-2010年中太平洋海域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数据,以每5个纬度为一个海区,将15°S-15°N范围海域分为六个海区,并以投网次数所占比重、捕捞产量所占比重及其相应的平均网次产量(CPUE)为表征渔场的指标,分析中心渔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渔场在0°-5°N和0°-5°S海
本研究根据2012年7-11月,在中西太平洋延绳钓作业渔场所采集的沙氏刺鲅数据,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偏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表明:(1)叉长范围为59.0~169.0cm,平均叉长为111.3±1.3cm,优势叉长组为100.0~130.0cm和90.0~130.0cm.雌雄个体叉长无显著性差异(ANOVA,P>0.05).(2)经幂函数拟合,体重与叉长关系为TW=1*10-6FL3.339.(
此前研究结果显示,在低温及高光照的胁迫环境下有利于龙骨藻(Tropidoneis sp.)的油脂积累,但不利于其生长,为了解决生长及油脂积累条件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二次培养这一培养方式.为探究二次培养(低温和高光照强度胁迫)对龙骨藻总脂、EPA及PUFA含量的影响,将龙骨藻置于适宜条件(温度25℃,光照强度36 μmol/(m2·s),盐度25)下培养10d后,采用单因子试验,将藻迅速转移到低温(
会议
为了分析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海表温度和叶绿素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捕捞作业的影响,利用12年的modis冬季12月21日~3月20日之间的叶绿素的距平值和11年的春季3月21日~6月20日之间海表温距平值分别做经验正交分解得到两个有价值的信号:第一和第二特征向量场,还有对应的时间系数。分别分析和讨论了叶绿素和海表温的特征向量场及其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之间的关系。叶绿素的第一特征向量
本研究使用系谱分析技术,建立了黑鲷放流个体分子判别方法,并在放流实践中对方法进行了应用.首先,选取102尾黑鲷亲本,隔离催卵,孵化受精卵;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开发获得黑鲷“分子判别微卫星标记组”,并对亲本群体进行等位基因分型;将分型数据输入系谱分析软件Cervus,进行模拟判别,以评估标记组的判别能力,确定判别标准;之后,将黑鲷幼鱼培育至放流规格,在大亚湾进行放流,并回捕.最后,使用上述标记组和判
本文以形态学测量法分析不同海洋环境下茎柔鱼各地理群体间差异.共测量采集自秘鲁、哥斯达黎加和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460根内壳样本的7项形态学指标.以海表温度(SST)、叶绿素浓度(Chl-a)和流速表征海洋环境,探究其对内壳形态的潜在影响.结果 表明,雌、雄个体内壳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且基于内壳形态的各地理群体判别正确率达84.3%,但未达到亚种群级别.SST较高的海域和充足的食物有利于内壳叶轴(pro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渔业水域受到污染物的不同程度污染,如何对渔业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保障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缺乏对渔业生态系统中污染评价的系统研究.本人收集了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已发表文章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做了渔业生态系统中污染物来源、污染物历史构建、污染物风险评价、污染物联合毒性等四个方面研究工作.(1)污染物来源方面:
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pH梯度下的摄食、呼吸、排粪、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碳收支情况.结果 表明,(1)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2)在温度为23℃,pH为8.2
本文利用MODIS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以及东黄海区表面温度历史数据等,对2015年在25°~40°N、120°~128°E范围内的东海及黄海部分海域表层水温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 表明:1、2015年东黄海表层水温的最大值超过35℃,于8月出现在福建沿岸海域,表层水温的最小值于1月出现在黄海北部,约为-2~-1℃;2、2015年1-7月,大部分暖流代表区域海表温度略有偏低,而沿岸流代表区域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