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乡贤文化研究

来源 :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64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而乡贤文化,源出于乡土,根植于乡土,最终的目的也是服务于乡土。无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传承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既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亦是推动地方贯彻落实该战略的一项良好举措。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从宋元以来珠三角地区区域社会演变的角度,借助地方志和族谱等记载,梳理番禺县简子显从“亦巫亦道亦佛”到“亦祖亦神”故事与形象之建构,及番禺大谷围地方社会的关系。
本文拟围绕武林徐氏《诵芬咏烈编》中涉及女性的文献,考察其编撰原则和叙事模式,以探寻其中的编撰心态,亦即由此折射的家族文化记忆构建心态,进一步探究在此过程中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交互影响,以及影响家族文化记忆构建的个人因素。
现在谈生态文明建设,谈乡村振兴,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展经济,要绿水青山;重在物质和环境条件的改善,所以说乡村振兴关键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谈生态,谈环境,首先想到的也是“硬的东西”,实打实的物质:空气好了,污染少了,绿水青山多了。这是没有异议的。但事实上,除了物质的满足以外,精神的满足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幸福感的制高点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的满足。幸福乡村、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所带来的幸福和美丽;
本文通过梳理“新乡贤”概念及发展现状、国家介人基层事务的已有研究,厘清“新乡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间题:国家怎样以新乡贤为媒介,介人基层治理、服务基层群众,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对江苏省赣榆区、泅洪县、金坛区三个县区的调研来回答这个问题。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强调“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也为包括文化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路径指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工作基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乡风文明则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和灵魂所系.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乡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苏州始终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与重要抓手,通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使苏州新型城镇化布局更优化,城乡土地资源的配置更科学,生态文明建设更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更均等.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改革发展,使得现代农业更有活力,农村更有实力,农民更加富裕.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精髓在于改革创新,在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逐步破解了谁来种地、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村居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枣庄作为丘陵地区,林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林业为主,林业一方面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担当,多作贡献;另一方面,要抢抓机遇,争取支持,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涉及各方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各部门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步调一致、全员发力。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实施进程中,坚持总领全局、掌握方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这是一种文化追求和使命担当。要切实围绕“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个乡村文化振兴永恒的主题,传承和提升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加强乡村文化生态建设作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性工程,利在当代、泽惠后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中,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新型朝阳产业形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增强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振兴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