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城镇的鼠害及综合治理措施探讨

来源 :北京第21届亚大区杀虫管理联盟协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freeb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新疆城市市区内主要有三种害鼠:即小家鼠(Musmusculus)、灰仓鼠((Cricetulusmigratorius)和迁入鼠种-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并就近几年内发现的迁入鼠种-褐家鼠新的分布区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全疆开展的大而积灭鼠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进行了分析;针对今后如何开展城市鼠害的综合治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在调查基础上对深圳市有害生物防治业作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方法:通过调查,运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分析观察到深圳有害生物防治行业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1)有害牛物防治业市场化的需求。(2)城乡一体化的需求。(3)旧城改造的市场需求。(4)杀灭外来入侵生物的需求。结论:服务项目的多元化、高端化发展,通过招投标取得业务,以服务质量取胜,人才是竞争的关键等是企业求得发展的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正是蚊、蝇、蟑螂、鼠等主要病媒生物活动的高峰时期,全市范围内较高密度的病媒生物必然会对奥运场馆及其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能严重影响运动员比赛和休息,也会影响到北京文明、和谐的城市形象,进而直接影响到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为保证奥运期间北京不受病媒生物危害的影响,将媒介牛物性传染病突发与流行的危险性降至最低,在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爱卫会、北京市
目的: 通过对国家体育场病媒生物密度的科学监测,掌握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制定专项防制方案,采取专项控制活动,确保奥运会开(闭)幕式免受病媒生物危害。方法: 密度监测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夹法,蚊密度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勺捕法和小型容器检查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防制方法:鼠、蚊、蝇和蜚蠊均采用综合防制方法;效果评估方法:采用密度监测和问卷调查法。结果
目的: 了解重大活动中因环境改变和人员聚集而产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之带来蚊媒的孳生、栖息与飞迁情况,以便进一步监测与控制。方法: 根据重大活动举办或承办地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设立监测点,掌握蚊媒的孳生、栖息与飞迁及其他生态习性,由此推断蚊媒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按国际惯例和有效方法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结果: 通过监测重大活动所在地不同积水时间、积水面积、及大小不等的环境积水,所监测的的蚊虫
根据1997—2008年三峡大型水利工程建成过程中及储水后,在库区沿江3公里区域监测点开展的媒介生物监测和控制资料、公开发表的有关库区媒介生物及其相关传染病的发表文献和2008年传染病所媒介生物室的蚊类和鼠类的横断面调查情况,整理了三峡库区在水库建设和储水过程中媒介生物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建库和储水时期蚊类和鼠类的发生变化。结果表明,媒介生物在库区建设过程中和储水后,尽管生态环境有所改变,但是没有引
目的: 调查青海省乌兰县各种生境鼠类群落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有外来鼠类物种通过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进入青海内地。方法: 采用夹夜法和笼捕法在乌兰县不同生境捕捉啮齿类,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在不同生境共布放972夹/夜和746笼/夜,捕获啮齿类动物9种,分别属于兔形目和啮齿目,其中兔形目为狭颅鼠兔;啮齿目动物共8种,分别为长尾仓鼠、小家鼠、根田鼠、子午沙鼠、五趾跳鼠、小毛足鼠、大耳姬鼠和中华鼢鼠。其中
昆虫病原体是指专性寄生在昆虫体内或体表,引发昆虫种群产生动物流行病的昆虫病毒、虫生真菌、昆虫致细菌、虫生线虫等致病微生物和节肢动物。由于昆虫病毒、虫生真菌和昆虫致病细菌等昆虫致病微生物对昆虫感染力强,适合大规模生产,可以采用常规的施药方法,与综合防治理念相容性好,对环境友好,因此在农林害虫防治领域可以规模化地应用。随着新发和复发的虫媒病兴起和高毒农药的淘汰,昆虫病原体应用于媒介生物防治的研究逐渐得
目的: 调查青藏铁路沿线代表性地区鼠类种群构成,确定是否有褐家鼠分布。方法: 户外用鼠夹法,室内用鼠夹法、鼠笼法和粘鼠板法,分别在拉萨、那曲、林芝地区的居民区室内外、垃圾场、粮库、宾馆饭店等场所捕获鼠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结果: 青藏铁路沿线的拉萨、那曲和林芝地区布放1817夹(笼或板)/夜,共捕获鼠126只,未捕获褐家鼠。拉萨和林芝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占84.1%和70.0
目的: 探索2种生长调节剂对家蝇控制所需剂量,为今后蝇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猪粪堆成面积1m(2)厚0.15m的粪堆,分别将吡丙醚、灭蝇胺按不同剂量均匀喷洒到猪粪堆上,并设对照组。并在施药前后定期观察蝇蛆蛹的数量,计算出其相应的密度相关指数及羽化抑制率。结果: 在施药后的3—24d,吡丙醚施药剂量按0.1 g a.i/m(2)其羽化抑制率为25.55—86.31%,0.15 g a.i/m(2
目的: 观察使用不同剂量甲基嘧啶磷现场灭蚊幼效果,为今后灭蚊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实验场地同时设对照区并测量其水体体积,分别在其内按0.012 ga.i/m3、0.02 g a.i/m3、0.1 g a.i/m3、0.2 ga.i/m3剂量施药,定期用勺捞法分别观察其密度。结果: 施药剂最在0.012 g a.i/m(3)时,施药后1-14d杀灭率为63.03—92.13%;在0.02g a